攝護腺癌「多次切片」仍難確診? 跟著醫師一次搞懂切片術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一年新增近8000名攝護腺癌病人,高居國人男性癌症死因的第四名,過去一旦懷疑有攝護腺癌時,泌尿科醫師會建議進行直腸切片,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觀察發現,有不少患者,歷經多年數次的切片,仍無法確診癌症,還發生感染甚至敗血症的嚴重副作用,而磁振造影結合超音波的融合影像切片術,有助改善這樣的問題。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攝護腺癌(前列腺癌)在台灣一年新增將近8000名個案,並奪走超過1800人性命,位居國人男性癌症死因的第四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指出,攝護腺癌往往來得無聲無息,多數僅僅是尿急夜尿,甚或背痛,卻已是攝護腺癌,甚至已經脊椎轉移而不自知。尤其,男性年過50歲以後,應每年攝護腺檢查,包括攝護腺超音波、觸診和PSA抽血檢查。
許富順說,如果癌症指數偏高,更要積極複檢,亦可自費磁振造影,高階磁振造影MRI對於區分攝護腺的可疑病灶至關重要,AI判別從組織型態、細胞密度和磁振訊號等多種參數,能提供攝護腺腫塊的評分(PI-RADS)讓臨床醫師可以掌握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58歲、科技業高階主管的李先生就是一例,因定期健檢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逐年升高,經磁振造影MRI發現有攝護腺腫瘤的疑慮,經泌尿科診察與討論後,接受自費磁振造影結合即時超音波影像的標靶精準切片術,快速地診斷出第二期攝護腺癌,後續安排標靶治療,暫離癌症威脅。
許富順說,一旦懷疑攝有護腺癌時,泌尿科醫師會建議超音波導引的經直腸切片,也就是從肛門深入探頭來進行切片,常規是系統性(隨機)12針的切片。部分患者可能獲得偽陰性的狀況,臨床就有不少患者,歷經多年數次的切片,無法確診癌症,還發生經直腸切片導致感染甚至敗血症的嚴重副作用。
許富順表示,英國研究顯示,磁振+超音波融合切片與傳統切片的比較,診斷正確性多30%。不過這項技術仍須有經驗的醫師,熟稔MRI和超音波才能「一槍命中」,避免患者多挨針,且切片術的副作用也需嚴肅看待,傳統經直腸的切片,術後感染機會約5%,亦有報告指出敗血症的比例高達2%;若經會陰的磁振造影融合切片,感染機會不到1%。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她鬧腰痛好不了 醫看一事不對勁!竟已髖關節骨折、長短腳3公分
一發現孩子視力模糊就配眼鏡? 醫曝「一誤解」反錯過關鍵治療期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陳 鈞凱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