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墜落2/女兒想輕生「專家一句話扭轉悲劇」 不被憂鬱症綁住的親子關係

無聲墜落2/女兒想輕生「專家一句話扭轉悲劇」 不被憂鬱症綁住的親子關係
親職專家郭葉珍的女兒曾患有憂鬱症,她透露女兒如何從黑暗中逐漸走向光明,拋開輕生念頭。(圖/翻攝自郭葉珍臉書)

[周刊王CTWANT] 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郭葉珍的女兒曾患有憂鬱症,當女兒透露輕生念頭時,郭葉珍回答:「如果有一天你想自殺,沒問題,回來跟媽媽說一聲,真的想去再去。」女兒高三時壓力爆表,搭捷運時興起跳軌念頭,突然想起媽媽從小說到大的那句話,於是女兒轉念決定回家先跟媽媽報告,結束當下的不好想法。

家有憂鬱兒的許多家長,常常認為「自己被綁住了」,不知該如何與孩子相處。郭葉珍建議家長先放下「要改變孩子」的焦慮,回到陪伴,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知道,你可以不完美,你可以生病,你一直是被愛的。這比所有的糾正與說教更重要。

郭葉珍在著作《我們,相伴不相絆》中透露,前夫的爸爸、阿公都有憂鬱症,所以知道她的孩子可能會遺傳到憂鬱基因,從孩子懂事開始,她就不避諱的談到憂鬱、想自傷的念頭都可能是腦部化學物質分泌產生問題所致,也常對他們說:「如果有一天你想自殺,沒問題,回來跟媽媽說一聲,真的想去再去。」因此孩子們接收到的訊息是,他們不需要對自己的念頭有罪惡感,念頭就只是個念頭而已。

郭葉珍女兒讀高三的時候考試壓力很大,有一天,壓力爆表的她在搭捷運時萌生「死了就不會有這些苦」的念頭,看著捷運軌道,郭葉珍女兒一度想著:「跳下去吧!」但與此同時,又有一個從小聽到大的聲音出現,告訴她:「如果有一天妳想自殺,沒問題,回來跟媽媽說一聲再去。」於是她立刻轉念:「不行!我一定要回家跟媽媽說一下!」

當天女兒回到家,郭葉珍正在客廳摺衣服。女兒說:「媽媽,好可怕!剛剛我差點就在捷運站跳軌了。」郭葉珍一邊聽一邊點頭,說:「好驚險啊!好在妳記得媽媽的話,謝謝妳。」接著郭葉珍幫女兒打點晚餐、然後又聊了聊天。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女兒也繼續過著她的生活。

郭葉珍表示,如果當時跟女兒說:「妳怎麼可以想死?妳到底有沒有想到我?」「妳怎麼這麼玻璃心?」女兒可能會對自己有想死的念頭感到愧疚,然後更加肯定自己不值得活在這個世界上,甚至引發更多過去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回憶,於是原本只是一個想死的「念頭」,卻在心理向下螺旋的慣性中不斷沉淪,於是就可能真的跳下去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女兒想要用行動結束痛苦時,會想到完全接納她的媽媽。而看到完全接納她的媽媽,她想起自己其實沒有那麼糟、生活沒有那麼壞,想死的念頭也就止息了。

基隆市武崙國小輔導老師柯欣瑩說,郭葉珍老師本身具有專業背景,當女兒訴說有輕生念頭時,較能知道該如何因應,多數家長恐怕無法壓抑失去孩子的恐懼與擔憂。「我會幫家長承接這樣的難題,父母會告訴孩子『你答應會先跟柯老師講,所以明天要先去找老師』。」

柯欣瑩也會提醒家長,萬一情況緊急,出現自傷或傷人的嚴重行為,就要立刻打119。「曾經有一位小三的孩子跟爸媽吵架,威脅開瓦斯自殺,家長打電話找我求救,我就請他們趕緊打119強制就醫。」

如何跟憂鬱症孩子相處?是許多家長的一大難題,許多父母在社群上吐苦水,一位媽媽寫道,「孩子躺在床上不去上學、整天沒事做,看得我火冒三丈,但醫師說孩子憂鬱症,要我們先不要push他,我覺得自己被孩子的憂鬱症綁住了!」

郭葉珍說,憂鬱就像一個沒有底的黑洞,父母最怕的,是當孩子墜落時,我們伸出去的那雙手,是推得太急,還是拉得太快。「我的一位研究生在課堂上導讀一篇關於『家人支持在青少年憂鬱症中的角色』的論文,過程中,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從憂鬱症發病到康復,其中家人陪伴的部分令我相當感動。」


無聲墜落2/女兒想輕生「專家一句話扭轉悲劇」 不被憂鬱症綁住的親子關係
青少年的生活重心只有家庭、學校,當其中一處發生問題,就會讓孩子的世界翻天覆地改變。(示意圖/黃威彬攝)

研究生說,「他們沒有催我去看醫生,也沒問我什麼時候要回去上學,就是靜靜地在旁邊,不說什麼、不逼我。」直到有一天,父母對他說:「你感冒了,帶你去看個感冒科。」研究生笑說:「結果一看,喔,這是精神科欸,哈哈。」這個「被騙去看病」的善意成了他走回來的第一步。

研究生說他最記得的一句話是爸爸說的:「沒關係,天塌下來爸爸頂著。」後來,他回原校繼續唸書,但狀況仍不好。最後他選擇休學、轉學。重新出發。「後來就順利畢業了。真的還好,那時候家人沒有逼我回去。」

「所以看著家中憂鬱症孩子,不要覺得孩子是故意不上學、故意黏手機,其實他的內在正經歷一場痛苦的風暴。」郭葉珍說,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努力不起來」。這位研究生的故事就是例子。不是因為有人「逼他好起來」,而是因為有人沒有逼他,卻始終在他身邊陪伴,尊重他的速度。

郭葉珍表示,憂鬱症急性期的孩子需要安全與接納,像那位研究生的家人那樣「靜靜在旁邊」,讓他知道自己不孤單,有點像是急性發炎期,這時還不能去復健,需要先休息與復原。穩定期的孩子則可以開始和他談選擇與責任,但不急著把一切拉回「正常軌道」,而是和他討論「你想怎麼樣過生活?我們可以怎麼一起想辦法?」 剛開始的時候,做到一小步就好。

如果發現孩子自傷或有輕生念頭,第一步是「相信他說的」,不要覺得是在演戲、在情緒勒索。接下來是「陪著他,帶他就醫」,就像研究生的家人說他「感冒了」那樣,找一個可以接受的方式,讓他有機會走進診間。

「不要責備,不要追問理由,不要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們?這時候,語言可以先放下,愛要用行動表現,走過那段路的人會知道,有人陪伴,走出幽谷的勇氣和力氣都會大很多。」郭葉珍說,如果你也正在陪伴一位蹲在黑暗角落的孩子,也許你可以這麼想:你不是被綁住了,你是成為他願意留在世間最重要的繫住。

◎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