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抗藥性細菌? 適當使用抗生素並做好感染管制

【NOW健康 陳如頤/高雄報導】抗藥性細菌問題不僅是台灣所面臨的挑戰,更是全球關注的危機,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其列為重大優先議題,包括綠膿桿菌與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等超級細菌的出現,早已不是新聞。若是沒有妥善因應,預估到了2050年,台灣每年將有高達3.3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的感染,死亡人數將是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之多。值得正視的是,許多肺癌病人最終病逝的直接原因是肺炎。


抗藥性細菌蔓延原因為何? 感染科醫師分析3大成因


高雄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吳冠陞醫師說明,許多肺癌患者常併發肺炎,而每一次的肺炎對患者而言都是一次挑戰。抗生素是治療肺炎的基石,即便現有的強效抗生素藥物仍具療效,卻也可能伴隨腎毒性等嚴重副作用,進一步加重原有疾病。


吳冠陞主任分析,造成台灣抗藥性細菌比例快速上升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首先是人口結構的改變,高齡化社會使得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增加,慢性疾病更為常見,接觸醫療機構與接受侵入性治療的機會也增加,進而提高了感染風險與抗生素的使用量。其次,是抗生素的不當使用,只要抗生素使用量增加,就有更高的機率篩選出更多具抗藥性的細菌。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例如病毒性感染使用抗細菌的抗生素,會加速抗藥性細菌的產生。再者,是感染管制措施落實程度不一,不同醫療機構在感染管制的人力與資源上存在落差,現況看來是在區域醫院與長照機構相對不足。病患在不同醫療機構間流動,容易將抗藥性細菌散播開來。


如何面對抗藥性細菌? 引進抗生素新藥強化醫療防線


吳冠陞主任指出,目前台灣的抗生素用於應對抗藥性細菌已逐漸捉襟見肘,而新抗生素引進與上市的速度也未能完全與國際同步。全球新抗生素的研發速度趕不上抗藥性細菌的產生速度,原因包括新抗生素研發難度高;且藥廠因抗生素療程短、又需受到嚴格管理,投入研發的意願不高。台灣新藥引進更受限於藥價審核機制,健保對藥價的嚴格把關,可能降低藥廠引進新藥的意願。


然而,面對抗藥性細菌快速蔓延的威脅,台灣若未能加快引進具效力的新型抗生素,將面臨防線薄弱、治療選擇受限的風險,需正視此問題並適當應對。


對抗超級細菌!民眾牢記「4不1要」 政府推動跨部會合作


面對抗藥性細菌危機,需從多方面著手。個人層面應謹記「4不1要」原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行購買、不吃他人抗生素、不隨便停藥,並務必遵守醫囑用藥。此外,提升個人衛生習慣與感染防護意識,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也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吳冠陞主任表示,在醫院層面,應落實抗生素管理與感染管制措施。至於國家政策方面,目前行政院推動跨部會合作,強調人類、動物、植物與環境健康密不可分,透過跨部門、跨領域合作,共同面對抗藥性菌與傳染病等挑戰,朝向健康與生態永續發展,是落實抗生素抗藥性的最佳策略。


如何避免陷入「無藥可治」困境? 醫師提出多管齊下建言


吳冠陞主任進一步說明,從抗藥性監測數據顯示,住院病患常見的3大感染類型為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與血流感染。以醫學中心為例,2024年第3季,手術部位及血流感染最常見菌種為屎腸球菌;肺炎最常見菌種為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泌尿道感染則以大腸桿菌為主。


在醫院裡,感染多重抗藥性細菌的案例其實並不罕見。有些年紀較長的病人,住院期間由於需要呼吸器輔助呼吸,一旦發現持續發燒和咳嗽加劇的症狀,就須懷疑是呼吸器相關肺炎,並進一步安排痰液和血液培養。吳冠陞主任強調,如果能及早偵測到抗藥性細菌的存在並調整藥物,病人會有更好的機會順利出院。但對於住院較久、身體虛弱且有多重共病症的病人來說,治療往往更加棘手,結局並不都是往預期的方向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新舊抗生素,使用原則大同小異。臨床醫師在面對甫因嚴重敗血症住院的病人時,難免需要使用廣效抗生素,此時建議收集臨床檢體進行微生物學培養,等到細菌的藥物敏感性檢測結果出來後,就可依結果與臨床判斷適時調整用藥,例如將廣效抗生素降階為藥效類似但抗菌範圍更精準的窄效抗生素,一方面延續治療效果,同時也減少抗藥性產生的風險。吳冠陞主任重申,適當使用抗生素,是防止抗藥性細菌最重要的原則。


吳冠陞主任提醒,抗生素不同於其他類的藥物,它的影響不只侷限於個人,而是攸關公共健康,若使用不當,個人層面影響到療效,誘發的抗藥菌還可能影響周遭他人。唯有民眾、醫療院所與政府共同重視抗藥性細菌的議題,才能有效管理抗生素的使用,保留對抗細菌感染的最後防線,才不會陷入「無藥可治」的困境。


# 首圖來源/吳冠陞醫師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保健食品開封後乾燥劑、棉花該留還是丟? 藥師來解答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