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屈曲牽張性骨折? 醫:脊椎前中後3結構全被破壞

【NOW健康 陳如頤/台中報導】78歲的張先生日前在家中不慎跌倒後,背部持續疼痛。事發之初曾前往急診,被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並僅給予消炎止痛藥,之後便返家休息。然而,1週後疼痛未見緩解,甚至需家人攙扶才能坐上輪椅。之後在家屬陪同下,轉往長安醫院骨科求診,經核磁共振檢查,最終確診為「屈曲牽張性骨折」(Chance fracture)。醫療團隊隨即為他安排微創脊椎固定手術,術後疼痛大幅改善,2週後回診時已能恢復日常生活,重拾行動自主。
▲核磁共振顯示黃色箭頭處有脊椎椎體骨折以及後方脊突韌帶斷裂,位於脊髓的神經尚未有嚴重的壓迫。(圖/長安醫院提供)
老年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容易出現更為嚴重的屈曲牽張性骨折
長安醫院骨科喻大久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會使脊椎逐漸融合,變得僵硬且失去彈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受到外力撞擊或是跌倒時,比起一般老年人常見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容易出現更為嚴重的屈曲牽張性骨折。
▲病人術後照。(圖/長安醫院提供)
喻大久醫師進一步說明,脊椎的穩定結構分成前、中、後3個部分,而屈曲牽張性骨折是這3個結構全都受到破壞。前方椎體因彎曲力量而壓迫,後方的脊突及韌帶則因拉扯而斷裂,進而導致脊椎的不穩定。若不即時處理,可能會造成骨折移位而壓迫到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甚至出現下肢癱瘓。
微創手術僅需在脊椎釘入口處開小傷口 最大程度保留肌肉及周邊組織
幸運的是,張先生並未出現神經壓迫症狀,下肢肌肉力量與知覺皆正常。考量到脊椎不穩定的危險性,喻醫師迅速幫張先生安排從胸椎第十節到腰椎第四節的微創脊椎固定手術。
相較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僅需在脊椎釘入口處開小傷口,最大程度保留肌肉及周邊組織。此外,手術中也搭配了電腦斷層導航系統,提高手術精準度及縮短手術時間,不僅能大幅減輕術後疼痛,也讓患者恢復速度更快。
喻大久醫師提醒,年長者應特別注意日常安全,例如避免高風險活動、安裝家中防滑設施扶手欄杆,並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以降低骨折風險。若不幸發生外傷,即使疼痛程度不嚴重,也應盡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 首圖來源/長安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夏濕熱有感!濕疹、汗皰疹易爆發 中醫教你改善方法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