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權威吳弘斌醫師罹腦癌病逝!《聽‧見幸福樂章》向其無私大愛致敬
將人工耳蝸技術引入臺灣的先驅之一,也是人工耳蝸領域的權威的吳弘斌醫師,因罹患癌症中最棘手的一種─腦癌星狀細胞瘤,不幸於2023年10月3日病逝,享年51歲。台中慈濟醫院今8日舉辦《聽•見幸福的樂章》紀錄片特映會,紀念已故耳鼻喉部主任吳弘斌,並向這一位臺灣醫療典範致敬。
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有感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吳弘斌對病人的無私關懷更顯珍貴。(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腦癌星狀細胞瘤發現後若不接受治療,平均壽命僅有30天。而平均5萬人中,就有1人會遭遇此絕難之症。吳弘斌主任生前從發現腫瘤到決定治療,再到約定手術人選及時間,只花了短短15分鐘。並且之後經歷長達12小時的開顱取腦腫瘤手術,透過臺大團隊順利完成手術,並在剛出加護病房的隔天即順利拔管,雙手還能自由舉起,欣喜一切順利無後遺症。然而,在喜悅兩天後,突然左半邊偏癱,無法自理生活;隨後,開始了一連串困難痛苦的化療與復健之旅。
吳弘斌主任生前熱愛戶外運動,是三鐵健將,天性樂觀,他自述非常幸運,儘管老天選中他要經歷此大磨難,但他也是少數有能力挺住這困難之人。治療期間白天接受電療及化療,下午參與復健運動,仍然堅持不放棄,勇敢地承受,抗癌精神令人動容。
吳弘斌主任從1997年接觸慈濟以來,歷任花蓮、台北、大林與台中四家慈院,看見人間之苦、啟發由衷之愛,除醫療研究與臨床實證,也不斷提升醫療水準,生前完成3百多例耳蝸手術,成功率百分之百,成為臺灣醫療典範,也是國內最年輕的耳鼻喉科教授。
台中慈濟醫院今日舉辦《聽•見幸福的樂章》紀錄片特映會,紀念已故耳鼻喉部主任吳弘斌。這部由導演許豐明耗時多年拍攝的紀錄片,聚焦宜蘭南澳一戶原住民家庭中三名罹患尤塞氏症的孩子重獲聽力的故事,並記錄吳弘斌醫師以精湛醫術和無私大愛為聽障家庭帶來希望的歷程。特映會現場,吳弘斌的父母親臨接受贈片,逾百名醫護同仁與醫療志工齊聚一堂,透過影像與分享,共同見證良醫精神的永續傳承。
吳弘斌的家人、逾百名醫護同仁與醫療志工齊聚一堂觀賞《聽•見幸福的樂章》精華版。(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宜蘭南澳一戶原住民家庭的三名孩童面臨聽力與視力雙重障礙,經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團隊基因診斷後,確診罹患罕病尤塞氏症,並轉介由吳弘斌主任為孩子們植入人工電子耳,開啟他們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導演許豐明坦言,拍攝過程中曾因醫療追蹤的長期性而感到擔憂,但吳弘斌的一句「能救一個孩子是一個」讓他堅持完成紀錄片拍攝。許導演表示,透過特映會延續吳主任對生命的關愛,也提醒社會持續關注罕見疾病家庭的需求。
吳弘斌生前完成3百多例人工耳蝸,手術成功率百分之百成為臺灣醫療典範,卻不幸因病辭世。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回憶起吳弘斌早年提出赴國外進修人工電子耳技術的願景,當時醫療志業全力支持,因為相信這項技術能讓聽障兒童在語言發展黃金期重獲新「聲」,從而改變他們的人生。林執行長認為,吳弘斌是融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理念的典範人物。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身為小兒科醫師,向來重視罕見疾病的早期診斷與介入。當他得知這戶家庭的三個孩子因基因缺陷面臨聽力與視力雙重障礙時,全力支持紀錄片的拍攝。他感謝導演將九十分鐘的完整記錄濃縮為二十分鐘精華版,在特映會上共同見證吳弘斌的醫者精神,這不僅是一部醫療紀錄,更是一部跨越生死與愛的感人故事。
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表示,在當前動盪不安的時代,吳弘斌對病人的無私關懷更顯珍貴。他用行動證明,醫療不僅是治療疾病,更是撫慰人心的力量。耳咽管中心主任謝承祐是吳弘斌的學生,他分享實際案例:蔡小弟在八歲時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後,不僅恢復聽力,更成為一名保齡球國際選手,故事展現吳弘斌對病童人生的深遠影響。
特映會上,吳弘斌的父親接受王本榮執行長與許豐明導演致贈的紀錄片光碟,感動地說:「弘斌並不孤單,因為有這麼多人的愛與他同行。」儘管吳弘斌的白袍已卸下,但他守護生命的信念將永遠延續,照亮更多需要幫助的生命。
【延伸閱讀】
多巴胺不只讓人快樂、助眠,還能減重!吳悦慈營養師:6大類多巴胺食物助減重
狂掉髮、易疲倦,甲狀腺機能亢進找上門!周宗翰中醫師:保養4要訣、2茶飲遠離甲亢
腸胃不好、高血糖的人吃對水果嗎?高敏敏營養師:6大族群聰明吃對水果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9/9618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