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余彥芳:透過舞蹈與父親對話延續記憶與思念

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28日登場,獨立舞者余彥芳「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是台灣參展舞團中,唯一獲得演出機會的作品。余彥芳認為,每次演出都像是用舞蹈與已逝的父親對話。

寬敞明亮的表演空間擺著一台液晶螢幕,畫面是一名身穿藍衣白褲的中年男子,背景音樂播放著台灣垃圾車版本的「少女的祈禱」,余彥芳在迴旋之間換上藍衣白褲,以舞蹈模擬中年男子搬移機車的動作,此刻,她化身為自己的父親。

「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是余彥芳在2019年完成的現代舞作品,她將父親生前的日常動作轉化為舞蹈,結合客家父親的說話語調、肢體細節與生活習慣,在舞台上重新展演,藉此回憶父親,讓思念與關係延續。

舞蹈博覽會策展人譚柏(Quito Tembe)表示,余彥芳的「消失的幾個提議Ⅲ」看似簡單、圍繞在個人議題,卻具有共通且深層的感染力,「她投稿的片段讓所有策展人感動,我們沒有異議一致選擇這個作品。」

原作品長達90分鐘,余彥芳表示,起初作品是給母親,還有不熟悉現代舞的台灣觀眾所欣賞,然而博覽會上多為外國觀眾,加上大會設下的20分鐘限制,使得表演失去情緒堆疊的機會,跟台灣環境相比也少掉許多文化共鳴。

對此,余彥芳的態度卻很正向。「處理語言的轉化是這場表演最有趣的地方。雖然外國觀眾聽不懂中文,也沒有跟我共享一樣的文化,但我們都有父親、都有摯愛的人,他們看到我的肢體動作,能不能產生共感?這個共感可以厚到什麼程度?我想以這場表演作為一種社會實驗。」

余彥芳接著說,「表演是我作為創作者跟世界接觸的過程,我一直想測試,當我將原始作品放到距離遙遠的地方演出,有多少觀眾能理解其中的內涵?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討論文化差異,其實是很有趣的事。」

面對作品思念親人的核心,余彥芳感性地說,「每次排練這場表演,我都能有一段時間在內心好好跟我爸爸相處,每一次排練,我都像是帶著不斷累積的人生經驗,跟我爸爸分享。」

余彥芳認為,親人過世之後,彼此的關係其實不斷在改變,因為生者的年齡、家庭角色、社會位置會發生變化。生者可能跟死者有越來越近的關係,但也有些部分會越來越遠。

余彥芳回憶,「今年有次演出前,我在冥想時忘記爸爸腳的樣子,當時我非常焦慮,趕緊問我媽,她馬上回覆:胖胖、圓圓、短短。隔了好幾天我才回想起為什麼我不記得他的腳,因為我以前幫他按摩都不會按腳,我沒有接觸他的腳的經驗,所以那個位置最先在我的記憶中消失。」

有形的肉體與無形的記憶在時間中發生變化,創作者也從中適應改變、擷取新的體悟與能量,以此作為創作的養分。

今年是余彥芳第一次參與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余彥芳期待自己記憶父親的方式能以舞蹈藝術分享給國際觀眾,也讓這份親情羈絆跨越國界和語言,感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