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當道磁吸人才 暨大深化培育國際人權與多元文化包容人才

人文社會科系受AI浪潮衝擊,理工與人文的平衡受到高度關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暨大相遇東南亞的啟示:共耘RAMTAU香料共和園USR計畫」成果發表,就充分展現出人文社會領域對於如何消弭原住民、底層勞動階級、以及邊陲國家刻板印象的顯著貢獻,是AI當道之下所難以企及的。當面對「落後他者」vs.「進步我者」的二元對立迷思時,暨大學生透過紮實的在地實踐,培養具社會包容性、跨文化理解力,與利他主義的多元文化包容能力,將是AI領銜的世界更需要具多元人文底蘊的人才。

暨大副校長曾永平表示,暨大人文學院的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不是一個典型的USR計畫。在典型的USR計畫中,往往論述的是產值、或是量化KPI。但香料共和園這個計畫,要傳遞的是對於多元文化教育強調的「意識翻轉」。也就是說大學生如何看待與尊重不同的族群文化、人權議題在台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落實教育部108課綱「多元文化」與「平等國際理解」兩大素養的重要議題。這一個非典型計畫,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SDG4優質教育、SDG11永續城鎮與社區、以及SDG16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

計畫主持人暨大東南亞學系李美賢教授表示,本計畫透過南方知識論(Epistemologies of the South),挑戰西方世界長久以來的主流意識價值與正義。並且透過東南亞文化議題的融入、場域的踏查、以及國際社群交流,總共有19位教師參與、開設了19門課,總參與人數約1515人。

參與計畫的北美鄒工作室文淑盈總幹事表示,大家都知道南投有賽德克族、布農族、甚至是滇緬的移民,但很少人知道在南投信義鄉的久美部落其實是鄒族部落。在陳有蘭溪與和社的左岸,往上銜接就是東埔,有一塊平整的土地。幾百年以來,其實是鄒族人的土地。因此,暨大此一USR計畫,可以讓學生瞭解在日殖民時期帝國大學編制的演習林,其實是屬於鄒族的土地。而位於阿里山的特富野社、與達邦社部落存在著居住的風險,未來有沒有可能透過轉型正義,返回位於南投原有的鹿株大社(和社)的地方。

尖石國中全彥翰老師說明雙龍部落觀光發展與在地居民想像的衝突。位在南投縣信義鄉的雙龍吊橋是一個擁有彩虹元素的七色吊橋,但讓布農族人覺得文化錯置的是,彩虹不是泰雅族人的文化圖騰嗎?對於布農族人來說,黑色和白色是布農服飾的傳統顏色,主要是於狩獵時隱匿性的考量。因此,暨大USR計畫透過實地的踏查,讓學生瞭解部落應如何透過圖騰、文化轉譯、甚至觀光發展的過程中,依然可以說自己的話,清楚表達對於文化主權的掌控性與主體性。

最後,暨大東南亞學系學生林思敏羅佩秀、陳怡蓁、林欣頤表示,透過社會式參與反思的課程,暨大USR計畫著重於ESG中最弱的社會(Social)責任議題。透過越南咖啡的體驗課程,瞭解越南的咖啡奇蹟,其實連動著影響全球的咖啡價格,以及全球因咖啡產業引動的移工流動的議題。而透過「麵包與玫瑰」的觀影課程,瞭解藍領階級對於麵包(酬勞)與玫瑰(象徵尊嚴)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權利的追求。並研發一套細膩高質感的桌遊,作為進一步社會推之用。

在全球倡議ESG與SDGs的浪潮中,下一波的浪潮將會是以兼顧民主人權及社會責任精神為主的企業行動計畫。而暨大正在培育這一批未來強化推動國際人權對話與合作、持續推動勞動條件及權益保障的種籽。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