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再生醫學、生技新藥 、精準照護議題 未來科技獎媒合會 讓創新技術與市場商機同行
一年一度的「未來科技獎」已成為創新趨勢的聚焦點,是學研團隊展示技術成果與創投公司發掘投資標的的首選平台。今年國科會將於10月18日以「再生醫學 X 生技新藥 X 精準照護」為主題,舉辦亮點創新技術發表與商機媒合會,促進新創與企業間的深度對話與合作機會。
創新驅動 82件獲獎技術引領產業未來發展的創新可能2024未來科技獎吸引了506件技術投件,最終有82件進入決選階段。許多團隊已獲得專利或榮獲多項國際獎項肯定,並在成大、台大等醫療場域進行實測,實作成果豐碩。而在本場技術發表與媒合會中,除了專業領域的深耕,也多有跨領域技術的亮眼成果,例如AIoT類技術應用於檢測與診斷,展現出更優化及有效率的精準度,提昇技術的商化優勢
深入剖析七項技術:解鎖前瞻技術的商業潛力,讓商機與創新同行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呂仁副研究員開發全球首創的視網膜細胞轉化技術,透過小分子藥物將纖維母細胞直接轉化為視網膜前驅細胞,無需基因改造或病毒載體,安全性高且療效卓越。為視網膜退化性疾病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並瞄準再生醫學、眼科治療(如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罕見疾病(如視網膜色素變性、夜盲症)等市場,商業潛力廣大。
國立臺灣大學邱浩傑教授研發的「ERAfilm速效生物膜清除組合」,讓導尿管相關性感染 (CAUTIs)的預防有了全新解決方案。ERAfilm能在10分鐘內清除近95%的生物膜,且不會對人類膀胱細胞造成毒性或誘導細菌抗藥性。這項技術適用於醫院、診所、長照機構及居家護理服務,解決臨床上缺乏有效生物膜清除策略的難題。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張維典教授推出「革命性心肌梗塞治療方案」,結合奈米醫學與光流體心導管技術。可在心肌梗塞區域即時釋放治療性物質,達到局部精準治療,減少全身副作用。技術應用範圍廣泛,涵蓋心血管、腦血管、周邊血管疾病及癌症光動力治療,並瞄準醫療器材公司與製藥公司,市場潛力巨大。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張萬榮教授研發的系統,結合ToF感測器、人體成像骨幹資料集、AI邊緣運算平台等,能在醫療照護場所中即時辨識人體異常姿態,並提供去識別化的異常行為通報。該系統可建置於醫院、照護機構,實現24小時無死角監測。未來透過大數據分析,還可預測病人跌倒等風險,提前發出警示,進一步優化住院照護品質。
國立中正大學周盈年助理教授的I-fiber技術,突破智慧紡織品的發展。利用多維奈米銀鍍層技術在彈性纖維上形成銀奈米多維鍍層,可顯著提升導電應變感測性質。且相較傳統導電纖維更柔軟輕薄。在智慧紡織、醫療照護、運動科技等領域極具應用潛力。
國立成功大學鍾震桂教授介紹其研發的「高靈敏經濟可靠拉曼光譜篩檢晶片」,具備高靈敏度、穩定性及再現性,能快速篩檢食品安全。該晶片已成功檢測低於法規標準的三聚氰胺及雙酚A,並可應用於防腐劑、水產養殖抗菌劑及天然食材的檢驗。目標市場涵蓋光學檢測、食品安全、有機食品及抗生素檢驗。
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蔣榮先特聘教授成功設計全球首創之弱監督式多實例AI學習框架,從百萬像素級病理切片上,完成大腸直腸癌病患基因表現及預後狀況預測任務,並在多個不同世代族群病患資料上成功驗證。
創新技術與企業共創:產學交流的最佳平台2024未來科技獎的1對1媒合活動為企業和創投公司提供了接觸頂尖新創團隊的機會。參與者可依需求尋找潛在標的,深入了解技術細節並評估市場應用潛力。
創新驅動 82件獲獎技術引領產業未來發展的創新可能2024未來科技獎吸引了506件技術投件,最終有82件進入決選階段。許多團隊已獲得專利或榮獲多項國際獎項肯定,並在成大、台大等醫療場域進行實測,實作成果豐碩。而在本場技術發表與媒合會中,除了專業領域的深耕,也多有跨領域技術的亮眼成果,例如AIoT類技術應用於檢測與診斷,展現出更優化及有效率的精準度,提昇技術的商化優勢
深入剖析七項技術:解鎖前瞻技術的商業潛力,讓商機與創新同行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呂仁副研究員開發全球首創的視網膜細胞轉化技術,透過小分子藥物將纖維母細胞直接轉化為視網膜前驅細胞,無需基因改造或病毒載體,安全性高且療效卓越。為視網膜退化性疾病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並瞄準再生醫學、眼科治療(如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罕見疾病(如視網膜色素變性、夜盲症)等市場,商業潛力廣大。
國立臺灣大學邱浩傑教授研發的「ERAfilm速效生物膜清除組合」,讓導尿管相關性感染 (CAUTIs)的預防有了全新解決方案。ERAfilm能在10分鐘內清除近95%的生物膜,且不會對人類膀胱細胞造成毒性或誘導細菌抗藥性。這項技術適用於醫院、診所、長照機構及居家護理服務,解決臨床上缺乏有效生物膜清除策略的難題。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張維典教授推出「革命性心肌梗塞治療方案」,結合奈米醫學與光流體心導管技術。可在心肌梗塞區域即時釋放治療性物質,達到局部精準治療,減少全身副作用。技術應用範圍廣泛,涵蓋心血管、腦血管、周邊血管疾病及癌症光動力治療,並瞄準醫療器材公司與製藥公司,市場潛力巨大。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張萬榮教授研發的系統,結合ToF感測器、人體成像骨幹資料集、AI邊緣運算平台等,能在醫療照護場所中即時辨識人體異常姿態,並提供去識別化的異常行為通報。該系統可建置於醫院、照護機構,實現24小時無死角監測。未來透過大數據分析,還可預測病人跌倒等風險,提前發出警示,進一步優化住院照護品質。
國立中正大學周盈年助理教授的I-fiber技術,突破智慧紡織品的發展。利用多維奈米銀鍍層技術在彈性纖維上形成銀奈米多維鍍層,可顯著提升導電應變感測性質。且相較傳統導電纖維更柔軟輕薄。在智慧紡織、醫療照護、運動科技等領域極具應用潛力。
國立成功大學鍾震桂教授介紹其研發的「高靈敏經濟可靠拉曼光譜篩檢晶片」,具備高靈敏度、穩定性及再現性,能快速篩檢食品安全。該晶片已成功檢測低於法規標準的三聚氰胺及雙酚A,並可應用於防腐劑、水產養殖抗菌劑及天然食材的檢驗。目標市場涵蓋光學檢測、食品安全、有機食品及抗生素檢驗。
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蔣榮先特聘教授成功設計全球首創之弱監督式多實例AI學習框架,從百萬像素級病理切片上,完成大腸直腸癌病患基因表現及預後狀況預測任務,並在多個不同世代族群病患資料上成功驗證。
創新技術與企業共創:產學交流的最佳平台2024未來科技獎的1對1媒合活動為企業和創投公司提供了接觸頂尖新創團隊的機會。參與者可依需求尋找潛在標的,深入了解技術細節並評估市場應用潛力。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004 09:29:31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