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台灣最早新石器人群 北埔村8成保存完整

花蓮縣新城鄉北埔村一處工地,發現少見的大坌坑文化層,是台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群,年代涵蓋距今6000年至4300年,全台被發現地點不超過30處,花蓮僅3處。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指出,大坌坑文化是台灣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範圍涵蓋台灣、澎湖,最有名的遺址位置在台南南科地區,有一塊完整大坌坑文化。

文化局指出,花蓮的大坌坑稍晚於西部,定年在5000至4000年前,目前推測大坌坑人應是來自海外,是一群帶著成熟製陶技術的海洋民族,晚期也發展出製造玉器、生產農業技術的人群。

文化局表示,大坌坑人多分布於台灣濱海,在台灣落地生根、開枝散葉,除了是台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群,也是目前學界公認最早的「南島語族」。

目前花蓮在豐濱鄉港口部落、壽豐鄉月眉村及新城鄉北埔村都有發現大坌坑文化層,其中北埔村施工基地面積約1500坪,考古專家評估,大坌坑文化層8成以上保存良好。

文化局指出,花蓮港口、月眉文化層面積不輸北埔村,只是尚未完整評估。

文化局長吳勁毅接受媒體聯訪說,北埔村合署辦公基地不在過去已知遺址範圍,因刨除過程中發現陶片,引起關注,原以為水泥房下應都被挖過,結果發現僅戶政事務所下方有被擾動,消防分隊、派出所下方都是完整的。

新城鄉北埔村這處戶政、警察及消防聯合辦公廳舍施工基地,最淺文化層頂部距離地表僅40公分,接連發現花岡山文化的甕棺、大坌坑文化的篦劃紋的口緣陶片等。

其中,在距離地表約1.5公尺處,發現較多遺物,陶片以繩紋陶為主,採集到數件篦劃紋口緣、肩部,這些都是大坌坑文化標準特徵。

經專家學者評估北埔考古遺址價值,認為就「稀有性」而言,大坌坑在花蓮或台灣都不常見,足見遺址有一定重要性;且這處大坌坑文化層8成以上保存完整,遺物豐富且特徵明顯,足以代表花蓮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生活梗概,文化資產價值相當重要。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