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我很好很難?心底下竟是傷疤累累

日前知名藝人在社群平台上發文,透露前陣子經歷了情緒低潮期!她坦言自己一向「報喜不報憂」,並非會向朋友訴說不開心的人,然從小習慣獨自面對情緒,雖養成獨立個性,卻也承受不少自我壓力。
有時候為了不讓身旁的人擔心,多以「報喜不報憂」來隱藏自己低潮的情緒,即當下可能蘊藏著多層次的內心想法與情緒是沒有被發現的,而這些想法通常與自我保護、對他人期望的回應,以及文化與社會價值觀有關,例如:害怕被視為脆弱或不夠堅強、不想成為他人的負擔、追求積極思考的自我形象、對脆弱的羞恥感、渴望掌控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重視家族榮譽或集體面子的文化等,其背後可能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幫助人們避免情緒上的不安或人際風險。然而,長期壓抑負面情緒可能導致「情緒積壓」或「情感孤立」,因此「張老師」分享以下 7 種方法,呼籲適度尋求支持、學習脆弱表達,能讓內心底下感到平衡與釋放。
一、正念冥想:有研究指出正念冥想對於情緒管理與減輕憂鬱症狀有顯著效果,每天花 10 分鐘進行腹式呼吸冥想,專注於呼吸或身體感受,並試著不批判地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二、書畫療法: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壓力或不安透過書寫/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不需在意文法或結構,只專注於情緒表達即可,能有助於情緒釋放與自我覺察。三、身體活動:運動可釋放內啡肽(endorphins),改善情緒,減輕壓力與憂鬱症;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有助於心理健康。四、認知行為療法技巧:當出現負面思維時,記錄「想法—情緒—行為」三者間的互動,並嘗試用事實挑戰不合理想法。五、建立支持網絡:與家人、朋友聯繫或尋求社會資源,向他人分享內心感受,尋求支持,並與他人互動減少孤立感,促進幸福感。六、規律作息與睡眠管理:每天保持固定起床與就寢時間,睡前盡量避免使用電子設備,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有助於深層睡眠。七、養成讚美習慣:鼓勵自己值得肯定的行為,可以是自己的優點、解決問題的方式、努力的行為,或日常生活中微小但對自己是值得肯定的小成就,進而增強內在的自我價值感。臺南「張老師」免費輔導專線 1980(依舊幫您)分機 42,歡迎您打來談心紓壓、分享您的問題,我們將有專業的輔導人員協助,陪您一起面對壓力、與您同在。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07 15:00:19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