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話蒲扇/舒玲玲

舒玲玲

仲夏,火一般的太陽炙烤著大地,躲在空調房裏讀書,是一件再也愜意不過的事了。不經意間讀到了宋代詩文僧釋智圓的詩:“結蒲為扇狀何奇,助我淳風世罕知。林下靜搖來客笑,竹床茆屋恰相宜。”原來詩僧釋智圓平時對蒲扇情有獨鐘。正當夏日,友人贈於他一把蒲扇,他十分喜歡,便寫了《謝僧惠蒲扇》一詩,以此回饋友人。

蒲扇,其實它是眾多扇子中的一種。原產於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從古到今,蒲扇是百姓夏日必備的消署納涼工具。它是用葵樹葉子製作而成,所以也叫葵扇。製作蒲扇時,把割回來的葵樹葉子晾乾,剪去葉子周圍的多餘部分,洗淨後整形,把葉子的褶皺拉平,用重物壓大約兩周。製作好的蒲扇大小不同,形狀各異。有呈心型的,也有半圓形的。質地輕盈,細細聞來,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蒲扇雖然好用也有它的不足。它的邊緣非常常脆弱,稍不注意就會破裂,小時候常常看到母親把買回來的蒲扇,用舊布條沿著邊緣縫上一圈,這樣既耐用又好看。蒲扇雖然是家家戶戶消暑必需品,但在當時物質匱乏的年代,也不是人人都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蒲扇,每戶人家有2、3把蒲扇已經算是不錯了。根本沒有我們小孩的份。我們只有自己動手。找一張硬板紙,把它剪成方形或者圓形,然後用一根筷子,把筷子一端用刀劈開,夾住扇面,再用針線把它固定,這算是我們兒童專用扇子了。

在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的年代,不起眼的蒲扇,它的用途還真不小呢!記得兒時的夏天,院子裏的人們,幹完活滿頭大汗,迫不及待地拿起蒲扇不停地搖,搖來一縷清涼,頓時讓人神清氣爽。走在大街小巷,或者菜市場,大多數人手裏都拿著一把蒲扇,邊走邊搖著扇子。一邊和賣菜的砍價,一邊搖著扇子。烈日當頭時,用它遮陽,恰巧遇到下雨,就用它遮雨,可謂是“幹濕兩用”。

夏天的傍晚,雖然溫度有所降低,但屋裏依然像熱氣騰騰的蒸籠。鄰居們把餐桌搬到了院子,於是院子就成了露天“大排檔”。蒼蠅也不甘錯過美味佳餚,聞風趕來。見狀,孩子們該出手時就出手,借助蒲扇的“威力”,拿起“武器”嘩嘩幾下,蒼蠅落荒而逃。然而母親一手拿著扇子,一手拿著筷子,一會對著左邊的孩子搖幾下,換個手對著右邊的孩子搖幾下,一餐飯下來,累得汗流浹背,可母親的臉上總掛著慈愛的笑容!

夜幕降臨,月亮爬上了枝頭,灑下一地銀輝,勞累了一天的人們,總算閑下來,坐在院子裏,手裏搖著蒲扇,談笑風生,納涼閒聊。邊聊邊不斷地用蒲扇拍打著身體,不讓蚊子有可乘之機。家裏有門板的鄰居,會毫不吝嗇地在院子裏搭一個床,供孩子們睡覺,孩子們擠在一起,仰望天空,哼著歌謠。時不時發出“啪嗒、啪嗒”的響聲,原來是母親在為孩子們驅趕蚊子。隨著一陣陣蒲扇的涼風,孩子們進入了夢鄉,母親的蒲扇還在不斷地搖啊搖,不知為孩子搖出了多少個溫馨的夢境,這美好的夏夜,似一首永遠唱不罷的童年歌謠!

如今蒲扇已經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歷史悠久,有著“葵鄉”美名的新會葵扇,也已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蒲扇帶來的那份清涼,那份母愛,永遠鐫刻在我的心底。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