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與《商君書》/俞竹筠

商鞅變法與《商君書》/俞竹筠

俞竹筠

西元前356年和350年,秦孝公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前390年—前338年)兩次提出變法,秦孝公一概採納,於是秦國大治。商鞅變法主要內容,涉及“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還有犯罪連坐法等”。這些變法,對維護中央集權、提高農業生產力、軍隊戰鬥力、穩定社會秩序,無疑利好。同時,這也為秦國富國強兵,發展經濟,戰勝六國打下基礎。

但是,《商君書》提出“馭民五術”,實在有悖於中國傳統文化。漢時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體恤民情,長治久安。唐宋時,言論自由,發展經濟,國泰民安。歷代君王對商鞅“馭民五術”,有所選項。或嗤之以鼻,或置若罔聞,或部分採納。總之,有利者,取之;有弊者,棄之。唐太宗聽從魏征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高見,故有“貞觀之治”;宋仁宗寬厚仁慈,廣開言路,開創“仁宗盛治”。蘇軾曾曰:“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佑極矣”(注)。但有些封建統治階級,卻視“馭民五術”為治民法寶,以致官逼民反,改朝換代。那“馭民五術”呢?即: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商鞅用心何其苦也,讓百姓做順民、良民,一輩子心甘情願當奴隸,做牛做馬。那 “馭民五術”,具體內容有那些呢?

第一愚民。通過統一封建思想,使百姓愚昧無知,強制洗腦。【商君書】曰:“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無所於食,而必農,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農靜誅愚,則草必墾矣。”愚民哉,防止造反也。第二弱民。曰:“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天下之兵,驅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第三疲民。使民眾疲於奔命,無暇顧及國家大事。第四辱民。讓民眾一無自尊自信心,二唆之相互檢舉揭發,至終日生活於恐怖氛圍中。第五貧民。除了民眾生活必需品外,剝奪一切金銀財寶。另外,苛捐雜稅,加重勞役,使得人窮志短。讓大家整天為了 “稻梁謀”,安分守紀,不給統治者製造麻煩。如 “五皆不靈,殺之。”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在貴族的誣告與人民的怨恨聲中,以及秦惠文王猜忌其刻薄寡恩與居心不良,危及皇權。毅然決定,將商鞅處以車裂,全家處死。

千古一帝秦始皇,開始也效法 “馭民五術”。結果咋的了?驅使百萬民工建築萬里長城,美其名曰,防禦北方外族入侵。但役使數十萬百姓,大造秦始皇陵與阿房宮,為啥?還有焚書坑儒,限制言論自由,又是幹啥?到頭來,在他49歲死後不久,便爆發陳勝吳廣大澤鄉農民揭竿起義,劉邦項羽楚漢爭霸,秦朝滅亡。漢末紅巾軍起義、隋末瓦崗軍、唐末黃巢、元末朱元璋、明末李自成、清末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都是官逼民反呀!殊不知,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決不是靠欺騙、壓制、打擊,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

春秋戰國時代,各種學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儒家“民為上”,佛家“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法家“嚴刑峻法”。倒是道家《鬼穀子》的四點,值得後人推敲:(一)不知其心,不馭其人也。(二)不知其變,不馭其時也。(三)君子拒惡,小人拒善。(四)明主識人,庸主進私。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