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父親“翻”了一架耬/劉光軍

那年,父親“翻”了一架耬/劉光軍

劉光軍

村裏生產隊解散那一年,全村十個生產隊開始了瘋狂的“敗家行動”。昔日的集體資源和財產幾天之內就被瓜分一空。首先是關乎農家命脈的耕地,很快就按照人頭分包到戶。只剩下幾畝閒散碎地說是留作“機動田”,以備不時之需。說白了就是幹部有私心,想留後自己種。接著就是“拍賣”集體財產。按照其自身價值先後進行。排在第一位的非那些牛馬驢騾莫屬,接著就是各種農具。像什麼膠輪大車,犁耬鋤耙,賣光賣淨,一點不剩。拍賣方法就是流傳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方法——“翻瓦片”。

隨著一件農具從倉庫裏搬出來,圍在周圍的人群就是一陣騷動,有心要的村民就會擠到人群最前面。根據這件農具作用大小,先有負責拍賣的幹部出個“底價”,然後想買的幾個人,就分別在準備好了的瓦片上,用粉筆各自寫上自己可以承受的價格。再把瓦片扣在自己的面前。一切就緒後,再由負責人當眾翻開,出資最多的那個人就可以獲得這件農具了。

父親買不起大牲口和像柴油機、電動機、大馬車等大件農具,就拍了一個“木耬”扛著回來了。

要說起這耬來,可不是那麼簡單,它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五壟。其農作工具為現在播種機的前身,用耬播種。亦稱“耩地”。 耬 也叫耬犁。據東漢崔是《政論》記載,耬犁是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所發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這種耬犁就是現在北方農村還在使用的三腳耬車。耬車有獨腳、二腳、三腳、甚至四腳數種,以二腳、三腳較為普遍。王禎《農書·耒耜門》記載,兩腳耬的具體結構為:“兩柄上彎,高可三尺,兩足中虛,闊合一壟,橫桄四匝,中置耬鬥,其所盛種粒各下通足竅。仍旁挾兩轅,可容一牛,用一人牽,傍一人執耬,且行且搖,種乃自下。”

父親拍買回來的是一個典型的“二腳耬”。那個時候雖然已經有了小型的小麥播種機,但很多只有幾分地的小地塊兒卻還是要靠人力或畜力的。一般人嫌麻煩,就臨時找幾個人幫忙,一人駕轅,幾人拉稍,也就湊合著把地種上了。再後來,乾脆也不再找別人了,這點活兒夫妻倆就可以完成了。我在種碎地時,就是這樣。我連駕轅帶拉耬,妻子只顧扶耬並用力往前推。開好溝後再撒上麥種。不用說,這種方式是最費力氣的,走不上幾步,就會累得汗流浹背,心臟狂跳不止。沒有辦法,只能歇一下再繼續,到最後活兒也能幹完。

再後來,我看到地鄰的騷操作,讓我大呼不可思議。他一個人用雙手抓住耬把,倒退而行,隨著一頓一頓地後退,只要把准了方向,也會弄出兩道溝出來的。別看是一個人操作,感覺比兩個人操作還省力氣。果然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高手在民間啊。

你別看就是這麼一架破耬,平時就扔在雜貨間無人問津,一到了秋天種小麥的時候,就會東家來,西家去,借個不停。直到有一年被一鄰居借去後,一年也沒還回。原以為他忘了,後來才知道他把一只鐵耬鏵兒弄壞了,沒好意思還。而這樣的耬鏵,市場上早已經斷供。耬壞了,也就無人問津了,幾年過後,慢慢地就成了一堆腐朽的劈柴了。同時也慢慢的被人忘記了。只有我在回憶過去的時候,才會重新將它記起,並化成文字 永久的保留在書籍裏了。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