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帳本(外一篇)/梁征

三代人的帳本(外一篇)/梁征

梁征

在記憶的深處,父親總是在夜幕降臨之時,坐在昏黃的燈光下,一絲不苟地在帳本上記錄著當日的收支情況。我年幼時,尚不能理解記賬的重要性,但看著父親日復一日、月複一月、年復一年地堅持這一儀式,我亦模仿著他,逐漸養成了記賬的習慣。

聽父親講述,我的祖父同樣擁有數本帳本,他是那個時代勤儉持家的典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資匱乏,家中兄弟姐妹眾多,僅靠祖父一人的收入維持生計。除了孩子們的學費,祖父的帳本中詳細記載著柴米油鹽等日常生活開支。那時,購買任何物品都需憑票證——糧票、油票、布票……而在我父親的記憶裏,過年期間,全家人期盼著用肉票、麵票換取的那點肉和麵粉,便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光。

祖父離世後,我翻閱他留下的遺物,其中便有幾本珍貴的帳本。每一本都如同檔案般整齊,封皮上標注著起止年月,內頁則工整地用鋼筆記錄著每一分錢的收支情況。日清、月結、年終匯總,無一遺漏。從1978年的簡單食材,到1997年品種豐富的食物,再到改革開放後家中逐漸增多的“大件”物品,祖父的帳本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祖父生前常叮囑父親:掙錢不易,花錢須謹慎。因此,父親接過家庭的重擔後,也開始了自己的記賬之旅。他的帳本分類更為詳盡,包括伙食、人情往來、日常雜支等。父親的帳本,見證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隨著改革的春風,父親的收入逐年增長,帳本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件”:黑白電視機、電冰箱……這些曾經是奢侈品的物品逐漸走進了我們的家庭。父親的帳本不僅記錄了一個家庭的成長與變遷,更反映了祖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他告訴我,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2002年7月,我步入社會,也開始了自己的記賬生涯。與祖父和父親的帳本相比,我的帳本更多地記錄了一些大額開支,如購房首付、裝修費用等。此外,還有傢俱、家電購置等開支,以及人情世故的支出。我的帳本,是新時代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的體現。

“記賬讓人對每一分錢的去向都心中有數,這種感覺無比踏實。”父親的話常常在我耳邊迴響。月底,我會對賬目進行分類匯總;年底,則會對全年的收支進行總結。這不僅是一種理財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翻閱三代人的帳本,從一針一線到家用電器,從日常生活到重大投資,每一筆記錄都承載著滿滿的回憶。這些帳本不僅記錄了我們一家人的成長足跡,更映射出祖國七十五年來的飛速發展和社會變遷。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將繼續用數字記錄我的收支情況,見證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的深刻印記。

◆深圳弘源寺之行:在喧囂中尋找心靈的寧靜
在深圳這座繁華的都市之中,隱藏著一個能夠讓人心靈得到片刻寧靜的地方——弘源寺。位於光明區的這座古寺,原名烏石寺,自清朝嘉慶年間以來,幾經風雨,雖歷經修繕,卻仍顯滄桑。它靜臥於寶安石岩湖溫泉度假村的懷抱中,仿佛一位隱士,靜靜地等待著世人的探訪。

走進石岩溫泉度假村的大門,不久便能看到一個大大的“福”字,遠處的寺廟若隱若現,藏匿於群山之中。這裏環境宜人,四周寂靜無聲,與世隔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莊嚴的山門,仿佛是新近修葺過的,沿著小徑向上,便能看到那座古樸的寺廟。廟前,一排排形態各異的小和尚雕塑顯得格外生動可愛,或許是為了讓這座古老的寺廟更貼近時代,而特意添加的新元素。

弘源寺整個寺院背依青山,面朝碧湖,坐西北而朝東南。寺內綠樹成蔭,清幽雅致。沿中軸線依次排列著三座大殿,分別是“山門”兼“天王殿”、“大雄寶殿”和“五方佛殿”兼“藏經樓”,它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此外,還有客堂、鐘鼓樓、觀音殿、地藏殿、財神殿、方丈室、齋堂、禪院、僧寮等建築分佈於中軸線兩側,井然有序。其建築風格與弘法寺相似,但規模更為小巧,紅牆黃瓦,金碧輝煌,佛像莊嚴,晨鐘暮鼓,經聲悠揚。

在弘源寺,遊人不多,環境寧靜;長廊曲折,掛燈璀璨,許願牌隨風搖曳;可愛的小和尚雕塑,栩栩如生。如果只是匆匆流覽,或許只需半小時即可遊覽完畢。然而,在這裏,我逗留了兩個多小時,沉醉於拍照的樂趣之中,流連忘返,久久不願離去。

臨近下午五點離開時,我忍不住再次折返,出於好奇,想要嘗一嘗齋飯的滋味。不用排隊,品嘗了一番,味道的確不錯。

晚飯後,寺廟的人更少,天色微明,更適合拍照。於是,我又舉起相機,哢嚓哢嚓拍下這美好的瞬間,帶著滿滿的收穫踏上歸途。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塊,不僅因為我去了心心念念的地方,享受了短暫的寧靜,拍下了喜歡的照片,還為家人祈福。若有時間,我一定還會再次前往,尋找那一份心靈的寧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