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家和萬事興的關鍵/楊雨亭

兩岸家和萬事興的關鍵/楊雨亭

楊雨亭(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島內不和,兩岸絕不可能和;島內和,兩岸關係可以緩和,相對依賴外力的需要程度降低。」── 楊雨亭

中國近代最後的問題:兩岸關係如何終局?是一場可觀的歷史大戲,我們躬逢其盛,有當然的責任參與並嘗試去除可能的負面因素,以盡力改善中國百年來的動盪不安,其過程與結果不但將深刻影響下一階段整體中國的發展與子孫的福祉,也將牽動亞洲與世界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走向。而另一個更大的變局,則是啟幕不久的中國與美國的霸權競賽,其中牽涉的層面極廣,未來孰可勝出,目前尚難逆料,單以AI為例,中國在多方受限的條件下,仍有表現,確使西方國家與日本感到驚異。

檢視當前兩岸的局面,以中共治下日益強大的中國,為何順利將台灣納入版圖的跡象並不明顯,而仍需憑藉武力?許多人以為若不是美國攔阻,中共早已渡海統一,我認為這只回答了問題的一半,現況非常複雜,超越了民族主義的視野。近年來美國菁英所思考與制定制約中國與維持美國霸權的戰略,即將中國、俄羅斯、朝鮮三個共產與前共產國家聯盟定位為大陸型「斯巴達集團」,美國與民主國家聯盟為海洋型「雅典集團」,台灣地緣地位重要,列為雅典集團在東亞的前哨,形成頂住中國勢力在太平洋出海的一個錐子。中共所謂第二個一百年的建國百年二零四九年(第一個一百年是建黨百年二零二一年),至今尚餘二十四年,在這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中,中國有五任國家主席、美國有六任總統任期,龍爭鷹鬥極具觀察意義。

而回答問題的另一半,則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性質上皆承襲了部分的蘇維埃體制以及鬥爭辯證的思維,在過去對共鬥爭的經驗中持續保持著最高度的警覺,也就是說,正統國民黨與台灣民進黨皆深懼退一步即無死所(二零二七習近平開始第四任期,所謂「二七大限」,不少人緊繃神經)。文革後台灣面對北京歷次的統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皆可應對化解攻勢,其中經典之作就是虛實相間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國統綱領以及三十年來纏攪不休的九二共識。然而,這其中暗藏的危機,則是北京對台文攻技窮而終將採取武力。而戰爭的進行往往和事先的預想差異甚大,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不久國共內戰,蔣介石公開聲明消滅共產黨只需六個月,三年前普京發動俄烏戰爭,其過程與結果皆出乎意料,加上北京遲遲不闡述統一以後台灣的法定地位與法治結構,我相信這都是北京必須非常謹慎完善考量的重大議題。

在上述兩岸與美中關係之間,有著連動的關聯性:美中關係嚴峻,兩岸關係僵持機會大,美方會更拉進與台灣的距離,加強軍售,刺激中國大陸軍方也同時加速美國的軍事建設;美中關係緩和,兩岸關係產生變數,台灣制約美國的戰略條件減弱,引發北京及時攻台的動機。反過來說,兩岸關係主動緩和,美國在台海與東亞戰略亦面臨缺口。由此,兩岸關係一方面不易脫離美中代理人的角力,另一方面,兩岸關係如何健康發展,將是逐步解開兩岸與美中危局裡一個關鍵因素。

欲促進兩岸健康關係的發展,簡單地反共(過去的國民黨、現在的民進黨)、親共(大陸上受長期中共教育的人民、台港海外的紅統)都不能有效解決問題。牽涉到三方面因素:第一,目前中共治下的中國,是一個轉型相當成功的共產黨專政的另類現代化國家模式,因此中共必堅持其體制,而此體制為台灣拒統的最佳藉口;第二,中共政權在性質上相當限制黨員與人民的思想與言論自由,目前看不出有鬆動的跡象,台灣有相當的思想與言論自由,這是兩岸官民關係順暢的很大障礙;第三,中國人(廣義,包括大陸人、台灣人、香港人、海外華人)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及近代戰亂與政黨長期對立的影響,普遍缺乏對不同觀念者的同理心與包容力,以自己的想法及同黨與族群為正確,形成頑固的黨同伐異,此顯示出中國人(廣義)普遍心靈上的高度不足,難以跨越族群與黨派藩籬。

我近年有一紅藍綠光譜移動公式:「綠的越綠,藍的越紅;藍的越紅,綠的越綠。」由於政黨只看選票,媒體需要財團,台灣社會愈加分化,帶動政黨與媒體間的愈加對立,近來台灣政壇的亂象和此有直接關係,也看出台灣政黨與媒體由於頻繁的民主選舉成為日益衝突民意的工具,而漸失去其理想與主體性。中國大陸一黨專政下的控制、高效率與秩序,台灣民主政治下的自由、低效率與失序,鮮明對比下,還看不出未來可以有彼此融合而產生中庸道路的可能性。

要逐步改善兩岸關係,我認為島內不和,兩岸絕不可能和,島內和,兩岸關係可以緩和,相對依賴外力的需要程度降低。而若兩岸和,島內亦可漸和,因紅藍綠不信任因素降低。北京曾說攻台三原則之二是外力介入與台灣內亂(第一是台灣獨立),因此北京亦需從此角度來看台灣與兩岸,也就是說,北京當局本身要超越紅藍綠族群與意識形態,做一個和事佬,釜底抽薪,而非見獵心喜,火上加油,以為是統戰得利。

新春之際,中國人說家和萬事興,家不和,父母子女皆無法共軛。兩岸分離近百年,相互之間的隔閡與誤解必然存在,七年之病,三年之艾,欲重新融合,大家的理解、耐心與定力是需要的。(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