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上廁所姿勢錯誤恐引發痔瘡 專家揭「最佳排便坐姿」

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台有超過525萬人深受便秘之苦。大腸直腸科醫師陳威智指出,飲食均衡只是促成排泄順暢的條件之一,正確的馬桶坐姿同樣重要。他分享日本消化內科名醫大竹真一郎提倡的「最佳排便坐姿」:在馬桶前置放板凳,大腿與身體呈現35度角,能達到恥骨直腸肌放鬆、腹肌被加壓的雙重效果,讓腸道與肛門處於最能輕鬆排便的狀態。



若當下沒有小板凳,可透過踮起腳尖,將背部打直向前傾來達到相同效果。對於年長者,建議可抱著抱枕向前傾,以利壓住腹部並保持身體穩定。



陳威智強調,有便意再去上廁所,不要在馬桶上坐超過5分鐘,避免用力太久引發痔瘡及黏膜腫脹,甚至導致靜脈曲張和痔瘡流血。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表示,正常排便頻率為3天1次至1天3次。她建議從飲食調整做起,多吃蔬果、補充纖維質和水分。當飲食效用不佳時,可適時使用酵素纖維錠或纖維粉。同時,適度運動如跑步、游泳、有氧訓練對訓練骨盆腔肌群和排便都有助益。



營養師廖欣儀指出,許多人為了減肥選擇少油飲食,反而可能導致便秘。適量的油脂不僅能增加糞便的潤滑度,還能輕微刺激腸道蠕動,同時促使膽汁分泌,避免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omega-3脂肪酸更有滋潤和保護胃黏膜的作用。長期不吃油脂可能導致缺乏脂溶性維生素A、D、E、K,引發代謝異常或免疫功能下降。



廖欣儀建議聰明攝取油脂的方法:



選擇優質油脂,如橄欖油、酪梨、堅果等。
適量食用,每天攝取20-30克油脂即可。
烹調方式多元化,如涼拌、清蒸等低溫烹調方式。

除了排便姿勢和飲食習慣,還需注意其他可能引起肛門不適的原因。常見症狀如肛門坠胀感,可能是由內痔、直腸粘膜脱垂、慢性結腸炎、肛窦炎、肛周脓肿甚至是直腸肿瘤等疾病引起。



總之,要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除了正確的排便姿勢外,還需注意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水分攝取以及適量油脂攝入。若出現持續性的排便問題或肛門不適,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確保腸道健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