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好好學―永續學》親子共學永續,動手測樹木碳匯,手作種子口笛,扎根環境意識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事後新聞稿請轉交文教記者
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8樓北區
業務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體育及衛生保健科 吳青娟科長 (02)27256390
新聞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秘書室 余品瑩督學 0930-936-532
【發稿日期:114年2月14日】
【主題:《臺北好好學―永續學》親子共學永續,動手測樹木碳匯,手作種子口笛,扎根環境意識】
【臺北報導】親子使用胸徑尺、測高器與測高桿,來進行樹木胸高直徑和樹高的測量,以及使用砂紙、銼刀與鑷子等簡易工具,將瓊崖海棠的種子製作成可以吹出聲音的口笛,這是114年2月初在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辦理的「臺北好好學」場域體驗活動場景,20位參與親子們的學習熱情絲毫不受寒流低溫影響,積極投入,展現出高度學習興趣和收穫的喜悅,甚至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了解到全球刻正面臨的氣候變遷議題,以及樹木、大自然資源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激起守護環境永續的意識與情懷!
教育局以「向世界學習 開創教育新格局」為使命,於112年12月發布「臺北市教育政策白皮書」,從世界發展趨勢出發,以前瞻思維及創新(Creativity)、前瞻(Perspective)、卓越(Excellence)、永續(Sustainability)的願景,打造「臺北十大好學」為全新教育藍圖,且為讓更多民眾深入瞭解臺北市各項教育作為,辦理「臺北好好學」場域體驗活動,邀請民眾走近平日鮮少開放的教育場域。
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在本次「臺北好好學」場域體驗活動中規劃了1場次「永續學」體驗活動,以臺北市積極推動之淨零排放為核心,開放環教中心的優質遊學課程「一起來『碳』究―樹木碳匯測量體驗」與「瓊崖海棠種子口笛手作」活動,讓參與親子以共學方式,一起瞭解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淨零排放、自然碳匯等環境議題,並一同思考實踐淨零綠生活的行動,也實際使用林業專業測量工具(包括胸徑尺、測高器與測高桿)來測量永建國小校園內樹木的胸高直徑(離地130公分的直徑)與樹高,再運用教育部所建置之「校園樹木資訊平臺」的碳匯計算機估算樹木的碳匯量,將樹木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吸收二氧化碳(CO₂),以轉換為碳水化合物的方式,將碳(C)儲存在樹體內,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的自然碳匯(carbon sink)概念具體化;活動中邀請親子以自然素材─瓊崖海棠種子,共同創作成可以用嘴巴吹出聲音的口笛,一方面認識植物種子的特性與用途,另一方面也學習到運用自然素材的樂趣和可以減少碳排放的理念。
所有的親子都很享受手作的過程,不僅創作出多樣化的口笛成品,也給予本活動滿滿的正向回饋。家長阮小姐表示:「課程解說非常清晰,很開心家長可以一起參與和學習。」力行國小五年級黃正閔同學分享:「磨瓊崖海棠種子時要花很多力氣,要挖出種子的種仁,味道很臭,但種子口笛很好玩。另外,從課程中了解人們應該努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讓環境更好。」吉林國小六年級吳映彤同學提到:「我覺得這個課程很好玩,因為我們用瓊崖海棠種子做口笛,還有去量樹木的高度和碳足跡……等,學習到很多!」
為落實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114年起全面啟動臺北市公立高中職以下學校校園樹木碳匯盤查,將開放各級學校的家長志工一起加入培訓及盤查作業,讓家長更了解本市所推動的淨零排放教育,親子一起學習與成長。此外,更鼓勵親子透過參與本市推動之國小低碳上學計畫,透過走路或搭乘低碳運具的方式通學、通勤,減少使用燃油汽機車,共同助力減少本市交通的碳排放量,經統計本市113年10至12月,每月參與國小學生數逾6萬人、減碳量達80公噸以上,歡迎更多親子一起加入日常綠運輸減碳行列,守護地球從生活做起。
歡迎媒體朋友踴躍報導!
- 記者:台北市政府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