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重估復星了

香港, 2024年5月31日 - (亞太商訊) - 過去幾年,不少轉型升級中的中國大公司都在資本市場罕見地遭受了大市與自身的雙重「雙殺」。

如今,伴隨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重新想像,以及這些公司在陣痛之後的重啟增長,「雙重雙殺」或將向「雙重雙擊」反轉,這反轉背後的機遇可能也是罕見的。

近日,眾多中國股市和中國上市資產,正在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

首先是4月以來,外資大行紛紛看好A股。瑞銀上調了A股評級,高盛建議全球投資者超配A股,並且樂觀估計A股最高有望升漲40%,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滙豐等大行也一樣表達著樂觀……中國資產投資機遇凸顯,而更直接的還是投資港股。

港股扭轉自2021年2月以來的頹勢,今年4月20日至5月20日,恒生指數持續發力,從16000點左右漲至近2萬點,成交量也持續放大。

大市向好之下,一批標誌性民企上市公司紛紛走出「底部反轉」的行情。

復星國際(HKEX: 0656),就是其中的典型。

到今年3月27日,其股價已最低跌至3.93港元,創下近10年新低。

而此後不到兩個月,其股價便從低點漲幅超過30%,並跑贏恒生指數超過10個百分點,彈性十足。

從極度超跌到強勢反彈,這背後固然有公司業績的支撐,如復星國際2023年就交出超預期的成績單:期內實現營收人民幣1982.0億元,同比上升8.6%,歸母淨利潤人民幣13.8億元,同比增長人民幣22.1億元。

但更關鍵的,恐怕還是超越短期業績的,對未來的重估。

資本市場有個著名的「戴維斯雙殺」與「雙擊」效應,當公司業績呈下降趨勢時,市場給予公司的預期估值也會下降,進而讓股價遭遇業績和預期的雙殺,反之則是雙擊。

復星國際此前的下跌堪稱是雙重的「雙殺」。

第一重是承受整個中國資產的「雙殺」。

自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以來,中國經濟便多了一重不確定因素。2020以來的疫情、房企債務危機、房地產市場下行,更令市場預期和實際經濟增速一路走低。

預期偏弱,增長放緩的雙重壓力下,中國上市資產即便業績優良也紛紛被大市「雙殺」。

而一些大型實體民企如復星國際則更加不幸。

首先是疫情令其業務發展遭遇重創,如消費、文旅等幾乎陷入停滯。

其次是業務現金流壓力疊加市場流動性驟減,公司一度承受債務和現金流壓力。

已經遭遇大市「雙殺」的復星國際,於是再遭遇自身的「戴維斯雙殺」,股價嚴重超跌,估值從0.7倍市淨率跌至不足0.3倍市淨率。

然而,嚴重超跌背後也藏著機會:一旦趨勢從「雙殺」向「雙擊」反轉,嚴重超跌可能變成超漲。比如復星國際,從「雙重雙殺」轉向「雙重雙擊」的可能性就極大。

首先是全球資本市場對中國股市和中國資產的「雙擊」,正如前面所講,目前中國經濟利好頻傳,且有三中全會的更大預期,而美元加息預期消退,美股的歷史高位,港股、A股的超跌,也將令中國股市和中國上市資產更有做多的基礎支撐。

其次便是其自身發展與預期的「雙擊」,這也是最關鍵的。

事實上,2016年到2018年,復星國際就經歷過一輪跑贏大市的良好表現。期間,恒生指數從約18000點上漲至約33000點,復星國際則從8港元左右上漲到超過18港元。

跑贏的根源來自於董事長郭廣昌對復星國際的戰略調整和重新定位。

當時的復星,擁有非常多元化的全球化業務組合但主業卻不夠聚焦。

在地產及關聯產業形勢一片大好時,郭廣昌卻已看到暗藏的風險與機遇,相信中國經濟將快速向消費和科創驅動轉型升級,並對復星開始了新一輪戰略變革:立足全球化業務佈局,聚焦消費與科創,突出主業並深耕產業。

新的戰略之下,復星國際及時刹車了對地產等重資產業務的投入,減重、減債,強化產業,逐漸形成了如今的健康、快樂、富足、智造等四大業務板塊,並且明確了新定位:

「創新驅動的全球家庭消費產業集團」。

資本市場也因此開始重估復星國際的未來。

如今回頭看,復星國際這一戰略顯然是非常及時而正確的,也正是早就在進行調整,當2022年的衝擊波打來,它才有更好的肌體去應對,還加快退出,財務回血,做強產業,業務造血,將戰略調整做得更徹底。

期間,復星一方面堅定退出非核心業務,於2022、2023兩年累計回籠近人民幣500億元資金,持續降債;一方面以科創和全球化能力做強主業,讓產業更有盈利力。

以2023年為例,復星國際的產業運營利潤達人民幣49億元,同比增長20%,四大核心附屬公司豫園股份、復星醫藥、復星葡萄牙保險和復星旅文收入增長明顯,貢獻率佔比72%。

經過一輪大刀闊斧的優化調整,復星國際依靠出色的全球化資源整合能力和產業運營能力,將主業徹底聚焦在了醫藥、文旅、消費、保險四大核心賽道之下,不但每個核心賽道都實現了全球化的業務格局,而且還加速各大業務的全球化市場與資源協同,聚焦朝向盈利穩健增長的業務目標前進。

醫藥、文旅、消費、保險都有一個共同特徵,既有安全邊際,也長坡厚雪,這些業務組合在一起,更可以比單一業務在市場低迷時更好平衡風險,在市場景氣時更好把握機遇。

比如前幾年文旅和消費受到重創,復星醫藥卻是受益者,進而讓復星整體業務表現更安全平穩;而市場整體暢旺之時,不同業務之間可以市場和資源共享,實現郭廣昌所說的「乘數效應」。

這也從根本上改變復星國際的未來預期:依靠可持續的業務和盈利驅動增長。

復星國際逐漸變得清晰,它就是一家比單一產業更有確定性和成長性的家庭消費產業公司。

雖然這個目標要真正實現,復星國際仍需努力,但趨勢已經確立並開始轉變為各大業務的業績增長。以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為例,期內:

復星國際旗下復星旅文、豫園股份、復星醫藥、以及保險業務大多實現了雙位數營收和盈利能力的顯著提升,並展現出嶄新的增長潛力。

如復星醫藥旗下創新藥企標杆復宏漢霖在2023年首度實現年度盈利並在加速走向國際市場,最近,郭廣昌在一次論壇上關於「癌症」可以治癒的分享引發廣泛關注,其背後也是復星在抗癌領域從單抗藥物到CAR-T平台的完整佈局,以及領先成果的持續問世。

全球化方面,復星目前已在全球五大洲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深度產業佈局, 2023年海外收入佔比已達到45%,科創方面2023年投入已達人民幣74億元,同比增長14%。

5月底,復星國際公告,以約6.703億歐元向荷蘭銀行出售旗下子公司德國私人銀行HAL 99.743%股份,但全額保留了其基金服務業務。至於市場一度傳言復星出售三亞亞特蘭蒂斯,以及舍得酒業,據內部知情人士透露,也都均為謠言,復星非但沒有出售計劃,且在進一步強化其運營,這都進一步證明了復星國際對聚焦家庭消費賽道核心業務的堅持。

總結來說,2022年以來的復星國際遭遇了挑戰,但反而是將2016年之後就被市場看到的戰略轉型做到了更徹底,也讓自己有了根本性的質變:跨過轉型升級的關口,真正聚焦全球家庭消費這一高成長空間的賽道。

股價表現良好的同時,復星在境外交易的美元債,也自2023年四季度以來不斷收復2022年因為極度悲觀情緒導致的劇烈下挫,目前其美元債估值已恢復至2022年初水平,也是整個亞洲高收益債券市場上最亮眼的表現之一。

復星國際的這一輪挑戰和轉型,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過去幾年,不少轉型升級中的中國大公司都在資本市場罕見地遭受了大市與自身的雙重「雙殺」。如今,伴隨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重新想像,以及這些公司在陣痛之後的重啟增長,「雙重雙殺」或將向「雙重雙擊」反轉。Copyright 2024 ACN Newswire. All rights reserved.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