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同行的力量,強迫症特別門診,讓復原之路不再孤單


與你同行的力量,強迫症特別門診,讓復原之路不再孤單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3歲的張先生在診間門口徘徊許久,才鼓起勇氣推門而入。就在來的路上,他因反覆確認門鎖是否緊閉而差點錯過約診。坐在等候區,他看見一位女孩小聲喃喃自語,旁邊的中年男子則來回整理袖口。那一刻,他終於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認識強迫症:不只是壞習慣,而是可以治療的疾病

強迫症(OCD)是一種精神疾病,特徵為反覆出現難以控制的念頭(強迫思考)與行為(強迫行為),雖短暫緩解焦慮,卻也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約1%至2%的人口可能罹患強迫症,發病多在青少年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與強迫症相似的「強迫性人格疾患」是一種人格特質障礙,特徵包括完美主義、固執與過度自律。兩者雖為不同診斷,卻有高達3至4成的共病率,增加治療難度。

張先生從高中開始受困於強迫思考與行為多年:反覆鎖門、執行儀式動作、對某些念頭感到極度罪惡,甚至影響到人際與職場生活。直到一次深夜,他在網路文章中才首次認出,「這不是我太敏感,而是一種病。」

強迫症不是意志薄弱,而是需要被理解的疾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唐守志指出,強迫症與大腦血清素系統功能異常有關,也與潛意識衝突密切相關。症狀背後往往藏有深層的心理意義,因此治療不只在消除表面症狀,更需理解內在需求。

為提供更完整的照護,該院設立「強迫症特別門診」,以松德院區深厚的臨床與研究基礎為核心,導入五全治療模式(全隊/全人/全家/全社區/全程),從醫療到生活,全方位支持患者走向復原。

五全模式:從診間走進人生的每一刻

全隊:跨領域團隊,專業協作

治療團隊包含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與個管師,提供藥物治療(如SSRI)、認知行為治療(CBT)、暴露與反應預防(ERP)、精神動力治療、甚至深部腦刺激(DBS)等多元方式,並搭配人格測驗與生活功能評估,因人制宜。

全人:看見整體,而非只是病名

治療重視每位患者的生命歷程。症狀背後可能藏有童年經驗、關係衝突與自我價值的掙扎。張先生在治療中學會面對自己的焦慮與思考模式,不再一味壓抑,而是逐步找回與生活的連結。

「我不再只是跟『恐懼』打仗,而是學會問自己,我想過怎樣的生活。」張先生說。

全家:家屬是治療的關鍵夥伴

許多患者家庭無意間過度配合其強迫行為,反而強化了病症。透過家屬衛教與互動訓練,醫療團隊協助家人從「過度介入」轉為「有效支持」,打造一個穩定的復原環境。

全社區:重建生活節奏與自信

從職能訓練、藝術活動到心理支持小組,該門診與社區資源合作,協助患者重新建立社交、自我與生活節奏,活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角色。

全程:不中斷的療癒旅程

從發病初期到長期追蹤,提供完整照護流程,包含遠距治療與跨縣市轉介,特別適用於偏鄉或行動不便的患者。讓每位患者都能在需要時被接住,不再獨自面對困境。

勇敢求助,是復原的第一步

強迫症不該是羞於啟齒的秘密,而是一種值得正視、可以被治療的疾病。張先生從「我是不是瘋了?」走到「我正在接受治療」,這段路不只是醫療,更是理解與接納的過程。

在團體治療中,他曾分享:「以前我總以為只有我這麼奇怪,原來我們都值得被幫助。」這份被理解的力量,讓他不再孤單。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正在經歷類似困境,請記得:你不需要一個人面對。在這裡,有一群溫暖又專業的夥伴,願意陪你走過這段溫柔而堅定的療癒之路。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心情差愛吃這3食物紓壓? 研究說再不改掉只會更憂鬱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