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座長骨刺雙腳麻痛難行 微創脊椎減壓術恢復行動自如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熱愛打高爾夫運動的70歲李董,原本身體狀況不錯,可以揮杆完整的18洞,但近年雙側下肢麻痛,導致間歇性跛行,只要走10分鐘,雙腿痠痛。就醫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因腰椎第4、第5節神經狹窄,也就是俗稱的「骨刺」,所幸接受「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術後傷口極小,且雙腳不再痠痛,隔日即可出院,恢復正常行走。
腰椎第4、第5節神經狹窄 主要原因在於骨刺增生
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林希賢表示,人體脊椎的功能,主要是支撐體重、保護神經、維持活動,而從椎間盤退化、小面關節退化、骨刺增生、再到360度擠壓神經空間,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臨床顯示,腰椎第4、第5節神經狹窄,主要原因在於骨刺增生,腰椎小面關節,及連接椎板的黃韌帶肥厚造成,盛行率不低,年逾40歲族群中,骨刺盛行率高達28%。
林希賢說,腰部如果長期承受負擔,就容易造成骨刺,導致腦脊髓液循環不順暢,影響肢體活動,腰部痠痛。一般建議,先接受保守治療,持續接受電療、熱敷、拉腰等物理復健治療,但一旦神經空間狹窄超過耐受臨界點,保守治療方法就會失效。
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 單一傷口且僅1公分大小
林希賢表示,「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可說「比微創還要微創」,單一傷口,且僅1公分大小,對於筋膜及肌肉組織破壞明顯較少,且能有效緩解疼痛,解決病人雙腳麻痛、走不遠等問題,目前台北榮總已完成近500例,治療成效不錯。
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任周伯鑫表示,許多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及脊椎狹窄等患者,在聽到醫師建議腰椎手術時,直覺搖頭,擔心手術失敗, 下肢癱瘓,必須終生臥床,因而拒絕手術。
事實上,傳統手術治療確實風險較高,一節段的脊椎狹窄傷口約需要5到6公分,且需破壞到脊突,椎板上的骨頭與肌肉交界處,一不小心,還可能傷及脊椎小面關節。再者,術後需要引流管排出瘀血,需住院3天以上。
動腰椎手術必須坐著輪椅? 病友親身說法見真章
近10年來,台灣醫界引進「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椎間盤突出摘除術、脊椎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傷口小於1公分,較少破壞筋膜及肌肉組織,且術後恢復快,絕大多數不需引流管,病人大多可於隔天或當天出院,大幅減省醫療資源。
▲病友李先生術後雙腳不再麻痛,恢復正常步行。(圖/台北榮總提供)
李先生出席記者會時表示,常聽說有人動了腰椎手術,就無法走路,必須坐著輪椅,因此,手術之前,自己也非常擔心,在聽完醫師解釋後,瞭解脊椎微創手術幾乎沒有副作用,術後恢復狀況很好,感覺走路輕鬆許多。
# 首圖來源/台北榮總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夏季外出需要加強防曬、防蚊措施 專家曝塗抹先後順序
▸健保點值保障未入法!改採「主決議」 邱泰源部長回應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