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好月子很重要! 中醫師解析產後4階段調養加速復原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懷孕時女性的身體變化劇烈,生產後會逐漸恢復原本的狀態,因懷孕長大的子宮會變回原本的大小,這個過程大約需要6至8週,臨床上稱作「產褥期」,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調養的重點在使惡露順利排出及子宮復舊,而泌乳與其他臟腑的調養也必須兼顧,一般常說的「坐月子」就是指這個恢復過程。
產後調理可分為4階段 藉由中醫調養加速產婦身體復原
周宗翰中醫師說明產後體質大多屬於「虛」和「瘀」。生產過程中媽媽經歷極大的生理變化,因此需把握產後的黃金調理期讓身體回到最佳狀態。此時可運用中醫治療的優勢,針對體質給予階段性的調養,加速復原。產後的生理變化一般分成4個時期,每個時期配合不同的中藥調理,循序漸進地幫助氣血達到平衡。
第1階段(產後第1週):「祛瘀生新」、「促乳汁分泌」
產後1週以「化瘀」為主,常見以生化湯為底,並依照體質加減方藥,幫助子宮收縮及排出惡露,達到化瘀血而後生新血的效果。若產婦有哺乳的需求,可加入通乳的中藥促進乳汁分泌,泌乳激素在產後第3-8天的分泌最為旺盛,此時加入發奶中藥,促奶效果最佳。生化湯大多於自然產後24小時開始服用,而剖腹產則是在產後第3天後或有排氣進食後開始服用,一般來說生化湯不建議服用超過14天,需按照臨床中醫師評估後服藥最為安全。
▸藥膳食療建議:以「平補」為準則,飲食宜清淡,例如:魚湯、雞湯、排骨湯等。
第2階段(產後第2週):「益氣健脾」、「補氣養血」
周宗翰中醫師分享化瘀後需改善「多虛」的狀況,生產對於媽媽來說是一大挑戰,產後氣血耗損多,可用健脾的方式補養氣血,增加食慾的同時改善腸胃道的吸收功能,進而使體力恢復;另外要注意產後水腫的狀況,若是有水分滯留的問題,在此時期亦可用健脾利水的方式促進代謝,幫助水分排出。
▸藥膳食療建議:產後2至3週可以逐漸增加偏「溫補」的食材,於料理中適量加入麻油或酒,但不建議量太多。若媽媽本身屬燥熱體質,可用苦茶油代替麻油。
第3階段(產後第3週):「補氣養血」、「滋補肝腎」
經過第2階段的補養氣血後,可逐步加入滋補肝腎的中藥,此時惡露已漸漸減少,是進補的好時機,可以藉由此時期的中藥調理,改善原先較虛弱的體質,例如腸胃功能虛弱、經常感冒、經期不順等。
第4階段(產後第4週) :「補氣血強筋骨,防止腰痠骨鬆」
產後第4週惡露已排乾淨或量已減少許多,調理適合以補腎氣為主,一般情況下可用稍微「溫熱」的進補方式來強化體質,協助產後體力恢復並鞏固療效,亦可減緩產後常見的落髮、腰痠疲倦、骨鬆等現象。
產後3至4週,確認惡露已排淨、生產傷口已癒合後,適合以「熱補」為主,周宗翰中醫師建議,此時可開始吃含酒及麻油較多的料理,例如麻油雞、燒酒雞等。若補過頭有上火的症狀(例如:口乾、失眠、煩躁易怒、便祕等),建議先減少熱補食材,以平補為主。
以上4階段為一般體質的產後調補,若有哺乳需求,從第1階段加入的通乳、發奶類中藥可以持續留在產後調養的每個階段,幫助媽媽乳汁分泌,順利哺乳。另外,需留意的是,坐月子期間若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腸胃不適等異常情況,務必尋求中西醫師的協助,調整處方以緩解症狀。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亞健康占7成!你身體不舒服恐是機能失衡? 1招助改善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