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 父母溝通也要升級!用對方式修復「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總是熱臉貼冷屁股,問十句話只換到一個嗯字,問話愛理不理、動不動就不耐煩發脾氣、不願拍照、不願牽手擁抱、覺得父母彷彿來自古代無法溝通……「為什麼跟青春期孩子對話這麼難?」許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常發出這個大哉問。這些行為並不表示孩子不愛你了,只是因為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特殊的一段時期。他們不是孩子,也不是大人,更確切地說,是人類擺脫孩子的框架,成長為大人的「蛻變期」。



為何親子對話變得困難重重?青春期的蛻變與挑戰



「老師,我該怎麼辦才好?」一個女兒上了中學的媽媽前來求助。



母女發生激烈爭吵,媽媽一氣之下拿起孩子的手機扔,結果手機摔壞了。女兒非常憤怒地頂撞媽媽,已經兩天沒有和媽媽說話。女兒跟弟弟說,如果媽媽今天不買新手機給她就要去自殺。還對朋友說:「希望媽媽死了最好。」



媽媽從兒子那裡聽到女兒的話受到很大的衝擊。一方面擔心孩子衝動行事而感到不安,另一方面還是得糾正孩子的行為,讓她倍感壓力。



爸爸說:「做錯事的是女兒,不道歉就絕對不買新手機給她」,堅持「不能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媽媽雖然和爸爸的想法一樣,但心裡其實很害怕孩子做出衝動的事。



這種時候答案只有一個。



「孩子是最重要的。」我提出建議。



「不管是爸媽的自尊,或改掉壞習慣,這些都比不上孩子的感受。建議趕緊幫女兒買新手機,並且要為摔壞手機一事道歉,積極與孩子對話。孩子其實也在害怕,所以應該先讓孩子安心,告訴她:『我女兒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同時與孩子一起從恐懼中掙脫,只要想著這個女兒是無法用任何東西交換的寶貝。」



危機中的選擇!父母如何在衝突中優先考慮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和父母發生激烈衝突時,必須先讓孩子的心平靜下來,才能進行後續的對話。說出想死這種話,其實只是誇大地表達自己很痛苦。這種極端的表現方式和心態必須糾正,但是在孩子和父母極端對立的情況下,矛盾的時間若拉長,雙方都會遭受難以恢復的傷害。



那位媽媽聽了我的建議立刻去買了一支新手機,放學時在校門口等女兒。一見到女兒就向她說「對不起」,然後又說「對媽媽來說,女兒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然後拿新手機給她。媽媽流下了眼淚,在大馬路上哭了好久。孩子一邊沒好氣地說「媽媽為什麼要在學校前面哭」,同時收下手機。媽媽止住眼淚問孩子「什麼時候回家」,孩子回答「補習班下課就會馬上回家」。



不過,孩子道歉了嗎?



父母道歉的同時,不需要馬上要求孩子也道歉。應該給他一點時間,讓孩子自己想清楚後再道歉。這件事是孩子的問題,必須由他自己決定。



道歉與等待 父母修復親子關係的關鍵步驟



事實上對已經是大人的父母來說,道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道了歉但孩子看起來很冷淡,父母可能會覺得更無力,說不定還會生氣。但是不能把孩子接受道歉的態度當成問題,反過來要求孩子認錯。孩子會覺得「這是什麼狀況?結果還不是想教訓我一頓」,這樣只會加深矛盾,一切又回到原點。父母應該先表達歉意,給孩子一些時間思考如何回應,並耐心等待。



父母會痛苦,但孩子更痛苦



孩子頂撞父母,公然反抗,做父母的會很痛苦。雖然還是深愛孩子,但難免不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產生無力感,對自己的不足感到自責,也對孩子的態度感到寒心。與父母深愛孩子的情感不同,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有時會像暴風一樣,不顧一切頂撞父母,或許比大人想像的更殘忍和冷漠。愛無法量化,會依據表達方式不同而有不同感受。再深切的愛,如果無法以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就無法得到對方的共鳴,還可能因誤會和不信任而痛苦。



表面反抗背後藏著不安?青春期孩子的內心世界



但至少要記住一點,當親子之間處於對立時,父母會感到痛苦,但最痛苦的往往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都比已經是大人的父母來得弱小。爸爸媽媽已經是在經濟和社會上能獨立生活的大人,而青春期青少年雖然會虛張聲勢,放大自己的聲量,但畢竟還未成熟,也沒有經濟能力,其實心裡很擔心會被父母拋棄,表面上卻只能咬著牙以自尊堅持著。



不能每次都因為孩子會痛苦就想趁機讓他屈服。與成年的父母相比,孩子仍是弱者。父母最好以寬容的心包容孩子,用孩子能夠感受到的方式表達愛意,為恢復關係而努力。



本文來源:《孩子長大,你的說話方式也要跟著成長》,圓神出版。




【延伸閱讀】

壞話也能增進感情? 從「情緒整理」到「真誠溝通」的三階段轉化術

家扶:教養應以「回應」取代「反應」 親子關係更親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4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