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過敏大作戰 從日常清潔到陽光防禦不再癢了

皮膚過敏大作戰 從日常清潔到陽光防禦不再癢了

隨著換季來臨,又時晴時雨,皮膚過敏的患者逐漸增多。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王綺嫻指出,影響最大的往往不是吃了什麼,而是我們「貼身接觸」的東西。從棉被、枕頭到洗澡方式,甚至是曬太陽的時間,都可能成為過敏的誘因。

枕頭、床單多久沒洗?潮濕養塵蟎小心越睡越癢

許多患者一到春夏交替就會出現皮膚過敏、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日常生活習慣其實是關鍵。根據文獻統計,與皮膚直接接觸最久的「寢具」影響力最大。睡眠時間長達六到八小時,等於整晚皮膚都與床單、棉被密切接觸。尤其一歲以下的小朋友更明顯,若寢具沒有妥善清洗,濕疹和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顯著增加。

王綺嫻提出有實驗統計,將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分成兩組,一組每週以熱水(或烘乾)清洗寢具,一組未清洗,結果有清洗寢具的那組,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比例明顯較低。

寢具清潔建議:

  • 寢具每週洗一次,並以高溫水燙過或烘乾40–60分鐘。
  • 使用吸塵器與打掃環境灰塵,也能降低塵蟎密度。

不是只有濕疹!5種常見皮膚過敏疾病你中了幾個

  • 異位性皮膚炎:與過敏體質有關。潮濕氣候或衣物未完全乾燥、塵蟎增加都會惡化皮膚炎。
  • 蕁麻疹:突然出現風疹塊,大小不一、位置不固定,多在數小時內消退,不留痕跡。可能伴隨癢感、灼熱感。常見誘因包括藥物、感染和食物。
  • 濕疹:濕疹多長在面頰、唇邊、手腕、肘彎及小腹皺褶等地方,過敏原因如灰塵、羊毛、花粉、寵物的毛和皮屑,食物蛋白質如蛋、海產、奶類、牛肉、花生

其他和寢具相關的皮膚疾病有2種:

  • 疥瘡:多見於軍營、宿舍、安養中心等共用寢具空間,建議定期清洗防止感染。
  • 熱痱子:換季時若穿太多、被子蓋太厚導致流汗,汗水無法排出,會在脖子、背部等處出現紅疹。長輩皮膚乾燥若流汗,也容易不適。

提醒:

  • 小孩睡覺時可摸頸後,若潮濕建議減少穿著。
  • 若小孩有「小被被」習慣,記得趁熟睡時清洗。

成年人常見的皮膚過敏行為

  • 過度清潔:尤其年長者,常用過燙的水、粗糙毛巾刷洗、甚至用漱口水或藥皂洗身體,導致保護皮膚的「酸脂膜」(acid mantle) 被破壞。
  • 皮膚乾癢更嚴重:失去保護膜後,過敏原更容易入侵,水分也更容易流失,形成「越癢越洗、越洗越癢」的惡性循環。

建議:

  • 香港皮膚科醫學會建議有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患者,洗澡不超過5分鐘、水溫適中
  • 四肢乾燥部位如小腿、手臂可只沖水減少使用清潔劑。

太陽曬出來的皮膚疾病


• 白色糠疹:日曬後臉頰出現比膚色略淡的斑。
• 汗疹:汗水刺激皮膚,引起紅疹或搔癢。
• 多形性日光疹:對紫外線A過敏,尤其春夏之交,一曬太陽就出現細小紅疹。

預防原則:防曬三步驟 ABC

  • Avoid(避免):上午10點到下午3點避免曝曬
  • Block(防護):使用SPF30以上、PA++以上防曬品
  • Cover(遮蓋):帽子、袖套、陽傘、口罩通通上
  • 蕁麻疹與皮膚過敏的急性應對

    • 蕁麻疹:臨床表現是突然出現的風疹塊,可能單獨出現或合併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大小不一、位置不固定,從如蚊咬般的小腫塊,到手掌般大範圍的紅腫都有。多數數小時內自然消退,最遲24小時內會自行痊癒,且不會留下痕跡。
    • 常見誘因:食物、溫差、壓力、接觸物(塵蟎、毛髮)、藥物或感染。
    • 分為急性與慢性,慢性蕁麻疹若超過六週,需評估是否為自體免疫反應。

    處理方法:
    • 急性發作時可服用抗組織胺緩解癢感。
    • 慢性則需避免誘因、規律作息、保持皮膚保濕。


    皮膚過敏大作戰 從日常清潔到陽光防禦不再癢了

    諮詢專家:
    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王綺嫻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碰上梅雨季身上冒出濕疹 你該這樣搶救自己的皮膚

    皮膚癢癢睡不好!從食衣住行改善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怎麼降低發作?醫師曝撇步:洗澡後擦乳液最能含水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