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並非越厚越好!不孕夫妻發現罹癌及早治療順利生產

子宮內膜並非越厚越好!不孕夫妻發現罹癌及早治療順利生產

【記者 陳姿穎/台北 報導】34歲的A小姐結婚多年卻遲遲未有好消息,原以為是因本身帶有多囊體質,因此不易受孕,想藉由人工生殖療程協助求子,未料因檢查子宮內膜過厚,意外發現罹患初期子宮內膜癌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醫師表示,所幸在進行不孕檢查時,就及早發現異狀並妥善治療,穩定追蹤一年後,嘗試人工授孕即順利懷孕,最終於產下健康寶寶。

生育保存療法助不孕罹癌婦女喜獲麟兒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醫師指出,A小姐本身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患者,體重過重,長期月經不規則且排卵異常,是典型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在進行超音波檢查時卻發現子宮內膜厚度異常偏厚,進一步安排子宮內視鏡檢查與搔刮手術,發現內膜有多處不規則突起。將檢體送驗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初期(FIGO stage IA),立即轉介到醫院進一步評估與治療。

沈孟勳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癌患者若是有生育考量,在做了核磁共振(MRI)等相關評估後,確定癌細胞沒有侵犯到子宮肌肉層屬於第一期的情況下,可以做「生育保存療法」(fertility sparing treatment)。A小姐配合高劑量口服黃體素治療,療程約半年,期間定期進行MRI影像與子宮鏡、內膜搔刮術,確認病灶清除後啟動生殖療程,透過人工授精成功受孕。不但癌症治療好,還產下一名健康寶寶。

六類族群屬高風險 應檢查子宮內膜狀態
「子宮內膜是胚胎著床的關鍵條件,但並非越厚越好。」沈孟勳醫師解釋,一般適合著床的內膜厚度約為0.8至1.5公分,太薄可能無法使胚胎著床,太厚則需高度警覺是否為慢性刺激性增生、息肉,甚至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以下族群應定期檢查子宮內膜狀態,以預防癌症風險:


子宮內膜並非越厚越好!不孕夫妻發現罹癌及早治療順利生產
▲沈孟勳醫師檢查過程中發現個案內膜異常偏厚,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初期,現已治療痊癒並產下一名健康寶寶。

● 早發月經或晚停經者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 從未懷孕或不孕女性

● 肥胖者(BMI > 30)

● 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

● 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者

多囊、肥胖為高風險族群 應高度警覺異常出血狀況
子宮內膜增厚通常會出現月經不規則、異常出血等症狀。正常情況下,月經出血天數約2~6天內會排乾淨,週期為每21~35天來一次,但若反覆出現以下異常出血或疼痛狀況,務必進一步檢查:

● 經期出血量過多或過長

● 月經週期不固定

● 陰道異常出血

● 停經後出血

● 突然出現下腹部疼痛、解尿疼痛、性交疼痛等症狀

沈孟勳醫師強調,像A小姐這類具備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及肥胖體質的個案,長期月經不規則,正是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族群若子宮內膜長期偏厚,建議及早檢查,才能把握早期治療與生育的機會。(照片記者陳姿穎翻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