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男「瘦8公斤」誤認運動成效!健檢才知「腸息肉」竟是大腸癌3期

飲食作息不正常,健檢發現腸息肉,才知罹患腸癌第3期!38歲的科技新貴黃先生,BMI指數27.2,體重過重,平時亦有飲酒習慣。近半年來積極運動健身,體重減輕8公斤,原以為是瘦身有成,卻輕忽了早已出現的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等腸癌徵兆,健檢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發現有多顆腺瘤型息肉及一顆10公分大腫瘤,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依國民健康署2020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每半小時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而腸息肉即為大腸癌前身。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2014~2023年、近9萬筆大腸鏡數據顯示,發現腸息肉檢出率年年攀升,10年內就增加近3成,每10人就有逾7.5人被檢查出有腸息肉。



腺瘤型息肉最惡化成腸癌

鄭乃源說明,大腸息肉可分為增生型、發炎型及腺瘤型,其中以腺瘤型息肉最易有癌化機會。該統計發現,有近2成息肉檢出為腺瘤型息肉,其中男性風險比女性更高、每5位男性就有1人檢出。此外,受檢者中有將近半數的腸癌患者不到50歲,顯示腸癌發生年齡呈年輕化趨勢。

鄭乃源指出,目前研究指出,超過8成大腸癌與腺瘤型息肉相關,腺瘤型息肉是指已經具有基因突變的息肉組織,通常在5至10年內容易變惡性、癌化,整條大腸直腸都可能出現,無論大小都建議切除。再進一步分析10年間有腺瘤型息肉者的生活型態,發現:

  • 64.59%經常飲酒
  • 64.08%有脂肪肝
  • 51.35%體重過重
  • 32.84%喜愛吃重口味料理
  • 30.3%有抽菸習慣

除了上述高風險因子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加工肉類攝取過多、蔬果攝取不足、久坐不動、肥胖等,都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早期篩檢腸癌有治癒機會

鄭乃源強調,大部分檢出腺瘤型息肉者都伴隨有代謝症候群問題,與肥胖、胰島素阻抗息息相關,想要預防惡化成大腸癌,早期篩檢相當重要,「早期篩檢的價值在於,及早切除易癌化的腸息肉,以及早期發現0到2期尚可治癒的腸癌。」

鄭乃源再舉統計指出,2018年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有進行大腸鏡檢查約8,903人,且切片後確認為腺瘤型息肉者有1,569人、檢出率佔62.79%,經及時切除易癌化息肉後,追蹤5年內再發生率腺瘤型息肉的風險大幅下降6成以上,平均僅有23.54%。因此定期篩檢,不僅可早期發現腸息肉,也能降低再發生風險。

有鑑於腸癌呈現年輕化趨勢,鄭乃源建議民眾,30歲以前應至少完成一次腸癌篩檢,若發現有腺瘤型息肉可及早切除,並2至3年內定期追蹤一次。若發現有一般增生型、發炎型息肉,不一定是腸癌,但應5至10年追蹤一次,即使未發現息肉,最少也應每10年追蹤一次。



4大健康原則遠離腸癌

想要降低易癌化息肉生長風險,鄭乃源提醒,可以把握4個「腸保健康原則」:

  • 健康的飲食習慣:
    • 每日水份攝取至少2,000至3,000毫升
    •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 多吃原型食物,白肉取代紅肉
    • 主食優先挑選含纖維量較高的全穀雜糧
    • 蔬菜每日至少2至3碗
    • 水果每日3至4個拳頭
    • 避免超級加工食品
  • 運動531原則:衛福部資料表示,肥胖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至2倍。而有將近4成的大腸癌可歸因為缺乏運動,建議遵循531原則,即每週5天、每天30分鐘、心跳達110下以上有氧運動,幫助預防肥胖和降低大腸癌風險。
  • 補充益生菌:據國外研究顯示,益生菌不僅能改善腸道菌群平衡,還能有效提升腸道的免疫功能,進而有助於預防和治療大腸癌。透過日常補充益生菌,可以為腸道建立一道健康屏障,遠離疾病威脅。
  • 及早定期健檢: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建議30歲起,可規劃完成一次完整的大腸鏡檢查,且之後依檢查結果安排每2至3年進行定期檢測。衛福部資料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鄭乃源指出:「大腸癌是可以被預防的癌症。」腸道健康的完整性需從器官結構檢查及功能性檢查雙管齊下,民眾若有長期不明原因的便祕、腹瀉、脹氣等症狀,可透過功能醫學檢測,掌握自身腸道菌相生態是否平衡、是否有麩質敏感等,了解腸胃道整體健康力,阻斷罹患腸癌的風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