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六四 法國維權人士:記憶即反抗與正義

4日下午巴黎公園六四紀念碑前齊聚跨世代、跨族群近50人,緬懷中國民主追求35週年。六四流亡者告訴中央社,沒有記憶就沒有正義;年輕參與者則說,而記憶本身就是反抗,不容輕易抹滅。

為紀念八九六四35週年,法國與歐洲人權團體「自由廣場」、「團結中國」、「中國人權」與「人道中國」於1日至3日舉行紀錄片放映、討論會、展覽,並於4日舉辦六四紀念集會。

4日下午,中國民運前輩、法國維權人士與學者,以及中國、西藏、香港和台灣民眾跟年輕學子近50人,齊聚於巴黎20區甘柏塔(Gambetta)公園內六四紀念碑前,共同紀念八九六四,並在碑前獻花。

「自由廣場」成員阿健告訴中央社,今年是35週年,加上希望跳脫每年都一樣的形式,以吸引更多人關注,因此也舉辦了「黃雀行動」紀錄片放映和討論會,以及「從64到A4」藝術展覽。

「記憶本身就是種反抗,這樣的政府最希望的就是抹去所有人的記憶」。他引用「1984」中的名句「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極權者想通過竄改或抹除記憶去改變歷史、掌握未來。

如今中國已無法紀念,「海外的人當然就要盡力把記憶保持住」,並表示今天會有年輕人站出來,最大的推手就是習近平自己。

集會現場可感受到新舊世代的交接,民運前輩向年輕人講述對民主的想望。六四流亡者張倫也到場,他當年為天安門廣場指揮部聯合糾察總長,負責維持秩序,曾試圖阻止軍車進場。

定居法國的他告訴中央社,「記憶是很重要的,和正義緊緊相連。沒有記憶就沒有正義;沒有正義一個民族或國家就不會有未來」。

他指出,中共不遺餘力「抹殺記憶」,海外中國人只要有可能就要發聲,這樣的紀念活動有重要意義,必須保持。

分析中國近年內政,張倫覺得雖中共打壓越發嚴厲,如利用高科技,「但同時經過3年清零後,很多年輕人也覺醒了。民眾對體制的反感、厭惡加深,批判聲音也在強化」。

巴黎市政府顧問嘉莉高(Genevieve Garrigos)也到場致詞,她告訴記者,習近平甚至想否認事件的存在,不讓人紀念。「我們要來告訴他們『我們與你們同在』,也告訴習近平『我們不會忘記』」。

她指出,人們以為專制國家的人權會隨貿易開放改善。「35年過去了,中國成了經濟強權,卻仍壓迫香港、維吾爾、西藏、本國人以及台灣。該提醒在位者,停止天真了,就像(俄羅斯總統)蒲亭一樣,他們只看得見自己的帝國」。

提到台灣人,曾為國際特赦組織法國分部主席的嘉莉高露出微笑,表示非常欣賞台灣人。「即使面臨不斷威脅,台灣仍成為亞洲的民主代表,民主蓬勃。從上次的大選就可看出,有推進人權的民主,包括通過同婚、兩性平權,是讓很多歐洲國家都羞愧的民主」。

「台灣向世界展現即便面對威脅,仍能以決心抵抗,獲取在國際間的地位,我認為是時候承認台灣了」,她說。

22歲念新聞科系的香港人Mel告訴記者,在香港時有同學因參與社運而被判刑,老師建議不要碰觸政治議題,這令想做記者、追求公義的他難以接受,因此選擇到英國繼續學業,遊法期間知道有六四紀念活動,便前來參與。

他認為,必須努力堅持下去,「我覺得六四不只是1989那一年的公義,而是代表中共政權不再讓我們去追求正義的事,開始打壓人民。我之前也上街,這是責任,上一代把歷史傳承給我,我要傳下去。若今天不說,六四恐怕很快被遺忘」。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