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壅塞結構沉痾 白委:上中下游紓解

針對急診醫學會發聲明提醒政府,今年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見,盼政府協助解決,衛福部長邱泰源受訪時雖簡單表示,會請各醫院協助調整急診和門診的住床比例,但民眾黨立委陳昭姿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住院床位不足、護理人力短缺與醫學中心快速增加等,都是其中原因,呼籲衛福部強化輕症自我照護、「三班護病比」入法與落實分級醫療。



急診爆滿分析原因

台灣急診醫學會22日晚在臉書發文指出,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急診住院待床壅塞、出口阻塞,急重症病人被迫滯留急診。根本原因在於可利用住院床位不足,而非流感、腸胃炎等輕症病人所造成入口擁擠,應先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長期則應建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



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近日則指出,護理人員淨增加人數逐年下降,由於工作繁重、給付又低,護理師「避重就輕」,不願投入急重症科別,護理師空缺率逐年攀升,高達15%離職護理師轉行去當房屋、保險仲介;對此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志鴻亦說,醫護人員離開醫院,沒有推動轉診制度、分級醫療是急診癱瘓的原因之一。



對此,邱泰源23日中午出席活動接受聯訪時回應說,已請各醫院協助調整急診和門診的住床比例,並設法增加急診人力,並請健保署研議如何穩住急診人力。他強調,有些病在小醫院或基層處理也可以,會從院方調整住床、急診人力、環境改善和民眾就醫分流等面向積極處理。



民眾優先去醫學中心

但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受訪時指出,急診壅塞並非短期現象,而是長期結構性問題的累積結果。根本原因在於住院床位不足與護理人力短缺,導致急診病患無法順利轉入病房,形成「急診滯留」現象。近期護理師短缺更造成「大關床潮」,即便有空床,也因缺乏護理人員而無法收治病患,加劇急診壅塞。



「衛福部一邊喊著分級醫療,一邊卻縱容醫學中心快速增加!」陳昭姿指出,台北區醫學中心數量已從應有的4家暴增至10家,形成「看病就要到醫學中心」的迷思,直接導致病患湧入醫學中心,地區醫院與基層診所逐漸萎縮,台灣醫療結構嚴重失衡,出現「頭重腳輕」的情況。



輕症藥可收較高費用

陳昭姿認為,進行健保制度總體檢,才能根本解決醫療資源失衡問題,應該實施「小病症自己顧、大病健保來」的支付制度,強化輕症病患自我照護,避免輕症病患湧入急診。也可參考韓國對輕症病患收取較高額藥品費用,促使輕症病患留在基層診所或地區醫院,強化分級醫療。



在穩定護理人力方面,除了發放津貼外,也應該藉由「三班護病比」入法改善護理人員薪資與工時,減少過勞和離職潮。陳昭姿呼籲,衛福部不能再只喊「靈活調度」與「增加人力」,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包括健保制度的全面檢討、醫療資源的重新分配、護理人力的穩定培育,才能真正解決急診壅塞問題。





急診壅塞結構沉痾 白委:上中下游紓解



統計顯示,台灣醫學中心近年來大增,但地區醫院卻逐漸減少,讓分級醫療形同口號。(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辦公室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