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醫師專欄二】此時此刻,維持相對穩態/王昭文

【王醫師專欄二】此時此刻,維持相對穩態/王昭文

王昭文(中醫師)

最近又開始在復習英語了,地球村的時代,哪天遇到哪個非華語系的朋友,總不能反覆的“Pardon?”…,“Pardon?”…。
年少時,總是對這些子句很不耐煩,覺得冗長且囉嗦。那會兒,台灣大致也流行去歐美或澳洲留學,我不知道是因為人種不同沒有熟悉感,還是對拼音文化沒興趣,總之,對西方世界不是很嚮往。

大抵精準的時間概念,是西方工業革命後產生的,貌似英語裡假設子句的文法把時間的線性法則陳述的特別到位,過去、現在、未來。假設子句是由與過去事實相反的事件或假設狀態構成,主要子句是由虛擬的過去假設延伸的“現在”。
“如果當初….,現在就可以……。”
“如果當時…..,現在就不會……。”
也就是說,主要子句對於“現在”的陳述,貌似是建立在一個虛擬的假設,不是真實存在的“過去”。
當然,對“未來”的描述也是同理可證。
人類的矛盾感也許至此產生。
現在的好、壞,幸福與否的參照物,不是真的存在。

傳統中醫裡的陰陽,是隨著參照物的不同,而相對性的存在。因為不是建立在絕對的標準值之上,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應該”。
應該達到卻沒有……,應該如何而沒有……。
對應虛擬的“應該”,相應的自責、失落……,貌似又很真實。

中醫治病求本的“本”,可能更接近“本如是”的“本”。
接受此時此刻,以此為基準,維持陰陽的相對穩態。
至此,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舒服。

中國古人創造文字,是觀天、觀地、觀日月星辰、觀鳥獸蟲草…..。
拼音文字大抵是源於聲音的,由音節組合而成。
同樣身為東方人,日語雖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有漢字,但大抵也是拼音文字。
唯獨中國人把觀天、觀地的結果以其形化為文字(象形),而會意、指事更像是此時此刻的你知我知。
獨特的造字系統有獨特的生命觀的印記,當然中醫也是。

此時此刻,維持相對穩態,不是時時刻刻和唯一的標準做比較、衡量。
參照的標準隨著時間、空間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平衡也是動態的。

此時此刻,維持陰陽、正邪的相對平衡。
即便矛盾感不會全然消失,但也不至於加劇。

當然實驗室的統計,直觀的解剖,隨著時代的演進和科技的發達也提供了普世性的參考價值。
以前在北京學習,北京四大名醫蕭龍友之孫女蕭承悰教授,也說了現代醫學各種檢查方法和化驗單是“望、聞、問、切”中,望診的延伸,她甚至會鼓勵學生,碩博往中西醫結合的方向,可以藉此開拓思路。
也許是時代造就相互補充和豐富的過程。
只是傳統中醫更引人入勝的,還有來自東方哲學的魅力。

“此時此刻,維持相對穩態。”


【王醫師專欄二】此時此刻,維持相對穩態/王昭文

(照片作者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