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玄學/死刑犯最後懺悔之途 佛祖慈悲度化罪孽
(記者林忠勳/專訪)死刑存廢話題近日再度引發社會激烈討論,民眾對於「保留死刑能否彰顯正義」與「廢除死刑是否更具人道精神」看法分歧。

在最新一集《艾瑞克IN新聞》中,主持人李志華、林承志邀請特別來賓演相法師,從多年跑社會新聞的實務經驗與佛教「因果業報」的宗教視角出發,深入探究死刑存廢的多重面向,並呼籲以更正向的思維來推動社會制度改革。
慘案再掀死刑存廢爭議
節目首先提及多起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有人因情感糾紛或金錢債務糾紛鋌而走險,最終釀成重大傷亡。部分判例中,罪犯原遭判無期徒刑、服刑若干年後假釋出獄,再度犯下重罪的事實,也加深社會大眾對廢死的疑慮。對此,李志華認為:「死刑既然保留,就應有明確機制,包括嚴謹的審判程序與證據把關,才能避免冤案誤判,讓正義得到真正伸張。」
而林承志則認為,死刑被迅速執行,或許對被害者家屬形成某種「了結」,但若沒有相應的修復性措施與長期心理輔導,家屬的傷痛不一定能徹底平復。他也提到,「重刑或死刑,的確是社會對罪犯的嚇阻,但假如執行過程過於倉促、或罪犯缺乏深層反省空間,是否真的達到預期的懲罰與震懾效果,仍值得深入檢討。」
演相法師論罪與業力
演相法師自述,出家前曾多年跑社會新聞,親眼見過許多血腥殘酷的命案現場,包含弒親、虐殺等極端案例。這些經驗在她出家之後,透過禪修才發現仍深刻影響著自己的內心。演相法師表示,佛教主張「不殺生」,認為任何蓄意奪人性命的行為都是重罪,同時也包括「自殺」在內,因生命絕非個人之私。出自佛教觀點,生死並非一刀兩斷的終結,而是牽涉前世今生的因果迴圈;加害者因無明或惡習,終至釀造悲劇,受害者家屬與整個社會同時承受連帶痛苦。
「但這並不代表佛教放任縱容惡行」,演相法師進一步指出,「佛教一方面強調法律必要的懲罰與制裁,同時也強調用悲憫與正念,讓罪犯有重新省思與改過的可能性。若整個社會機制能提供輔導重塑與真誠懺悔的管道,即使最殘酷的犯罪,也或許能透過深層反省,來減少未來再犯的機會。」
法律配套須符合現況
在台灣現行制度下,雖然無期徒刑形式上等同「終身監禁」,但因符合假釋條件者仍可在特定年限後出獄,導致高風險罪犯是否應「永久隔離」的聲浪再起。相比之下,歐洲與部分美國州份在選擇廢死時,也建置了名為「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制度,藉此杜絕重大危險犯回歸社會。有民眾認為,若台灣未能建立類似的配套,只是一味廢除死刑,恐難以獲得社會多數的信任與支持。
本次節目也聚焦於「真實的修復」:必須兼顧被害者家屬的心靈輔導。李志華與林承志皆強調,從事媒體報導,看似只是一則新聞播報,卻往往親眼見證家庭因命案破碎的慘狀,家屬往後長期生活在創傷陰影裡。演相法師也呼籲:「家屬不該被社會輕忽或遺忘,除了即時的法律聲援,後續社工資源、心理諮商都至關重要。」
正念思維:珍惜生命與同理心
探討死刑存廢之餘,演相法師認為秉持「正念」、「同理心」的重要性。演相法師分享,自己曾在法會上為曾經採訪過的命案加害者與受害者一同祈福超度,就是希望以慈悲之心化解憎恨,更提醒後人警惕暴力的循環。
林承志認為,社會討論死刑時,常常只聽見「該殺」與「不可殺」兩種極端主張,卻忽略某些中間路線:更強化監管與輔導機制、聚焦於真正執行的可行性,才是走出僵局的關鍵。李志華也強調,若台灣想要找到符合人權與正義的平衡點,就需一套長久、持續更新的法律體系,把被害者與潛在被害者的安全防線拉到最高,也要給予罪犯「不再重蹈覆轍」的可能性。
節目最後,演相法師呼籲:「沒有一條生命是可以輕易放棄的。若能透過健全的法制與積極的輔導管理,讓加害人痛改前非,讓受害家屬得到實質支持,社會才有機會走向更和諧的未來。」
更多引新聞報導
- 記者:林忠勳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