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國際拍片運動邀創作者融合生活素材 崑山科大獲4獎
第11屆國際拍片運動競賽於11月16日開跑,來自台灣、韓國、斯洛維尼亞、中國、西班牙、奈及利亞、寮國、匈牙利、葡萄牙、日本及美國等11個國家,總計超過110組團隊參與創作活動, 11月23日於台南海安商圈舉行全球首映會,展出獲獎影片和到場團隊作品,崑山科技大學在該次競賽共獲4獎,展現創作的無限能量。
該次競賽參賽者挑戰在10小時內完成一部不超過3分鐘的短片,並融入今年三項指定元素「筆記」、「時鐘」、「反射」,今年參賽影片類型多元,包含動畫片、紀錄片、劇情片、恐怖片、黑白默片、喜劇片和環保片等等,內容精彩且多樣化,從一百多部影片中,由九位評審選拔出18部的各類首選獎項。
崑山科大在今年總共榮獲四個獎項,皆為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之作品,《模範聲》榮獲最佳創意劇本;《最後一口氣》榮獲最佳剪輯;另外崑大與中國武夷大學視傳系專班課程合作之作品《向霸凌说不 Say No to Bulling》獲得最佳社會議題獎;《I Hate Study》則獲得評審特別獎。
今年也有許多國內外團隊獲得最佳影片的各類獎項,包括;斯洛維尼亞《Descompasso》、《Blind Date》、《Death Card》和《KOKOŠKA》,韓國《환각Hallucination》和《Cistus》,南非《Timeless Humanity》、寮國 《The Refection Me》。另外,來自於台灣各地的團隊包括海星高中《Who am I ?》、左鎮國小《喜歡不喜歡》、曾文家商《夜光光黑暗暗校園謀殺案》、《即將成年》和《倒影的勝負》、南應大 《None》和《Mommy’s Diary》也紛紛獲獎,讓國際拍片運動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一個讓不同文化相遇與碰撞的平台,透過影片看到世界的多元樣貌。
拍片運動由Jin Joo主席於2004年創立於舊金山,致力於提供創作者一個即時創作與分享的平台。2013年首次引入台灣,由崑山科大視傳系主辦,最初以「國際大學拍片運動」為名,專注青年影像創作的教育交流。隨著規模擴大,活動於第五屆更名為「Cinemasports International 國際拍片運動」,吸引來自各年齡層與背景的創作者參與,從初學者到資深電影人,透過團隊合作完成影像作品。慶祝十年有成,今年視傳係第三次邀請Jin Joo來台,於10月21日至11月9日期間舉辦多場拍片工作坊,分享多年的專業拍片技巧,很多參與工作坊的大學生與高中生,都在今年競賽活動獲得獎項。
視傳系曾惠青副教授表示,群力合作的精神是國際拍片運動能持續成長的關鍵因素,不是依靠經費贊助,而是認同活動價值的專家與志工的熱情支持。無商業與政治色彩的純粹定位,讓活動保有獨特的草根精神,從技術支援到後勤協助皆由社群共同推動,展現強大的凝聚力。這份自願與分享的精神,不僅激勵了無數影像創作者,也讓活動成為推廣國際創作性影展的典範。
曾惠青副教授補充,經過十餘年對於電影創作的文化意義,國際拍片運動見證影像創作的時代變遷,拍片從教育工具到變成主流媒介,為無數創作者提供突破自我與相互啟發的平台。在社群媒體尚未盛行時,活動已倡導以影像講述故事的能力,如今這場活動已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跨文化交流與創意共享的盛會,讓每位參與者都能透過影像語言,找到個人的創作原創性。今年的國際拍片運動再一次證明,影像不僅是創作的媒介,更是一種跨越文化的對話語言,邀請每一位創作者與觀眾一同感受影像的力量與文化的魅力。
本屆依然邀請到陣容堅強的評審團隊,共有九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界和業界專家。台灣方面的評審包括崑山科技大學視傳系的曾惠青老師和陳淏煬老師、台南藝術大學的林巧芳老師以及高雄科大的林育靚老師。而來自專業領域的評審則有獨立製片戴胤綸導演、紀錄片黃勝楠導演、電影製作人鄭夙眞導演,韓國多媒體藝術家Seungyoung Lee老師,以及美國劇場表演藝術家John Maloney老師。
該次競賽參賽者挑戰在10小時內完成一部不超過3分鐘的短片,並融入今年三項指定元素「筆記」、「時鐘」、「反射」,今年參賽影片類型多元,包含動畫片、紀錄片、劇情片、恐怖片、黑白默片、喜劇片和環保片等等,內容精彩且多樣化,從一百多部影片中,由九位評審選拔出18部的各類首選獎項。
崑山科大在今年總共榮獲四個獎項,皆為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之作品,《模範聲》榮獲最佳創意劇本;《最後一口氣》榮獲最佳剪輯;另外崑大與中國武夷大學視傳系專班課程合作之作品《向霸凌说不 Say No to Bulling》獲得最佳社會議題獎;《I Hate Study》則獲得評審特別獎。
今年也有許多國內外團隊獲得最佳影片的各類獎項,包括;斯洛維尼亞《Descompasso》、《Blind Date》、《Death Card》和《KOKOŠKA》,韓國《환각Hallucination》和《Cistus》,南非《Timeless Humanity》、寮國 《The Refection Me》。另外,來自於台灣各地的團隊包括海星高中《Who am I ?》、左鎮國小《喜歡不喜歡》、曾文家商《夜光光黑暗暗校園謀殺案》、《即將成年》和《倒影的勝負》、南應大 《None》和《Mommy’s Diary》也紛紛獲獎,讓國際拍片運動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一個讓不同文化相遇與碰撞的平台,透過影片看到世界的多元樣貌。
拍片運動由Jin Joo主席於2004年創立於舊金山,致力於提供創作者一個即時創作與分享的平台。2013年首次引入台灣,由崑山科大視傳系主辦,最初以「國際大學拍片運動」為名,專注青年影像創作的教育交流。隨著規模擴大,活動於第五屆更名為「Cinemasports International 國際拍片運動」,吸引來自各年齡層與背景的創作者參與,從初學者到資深電影人,透過團隊合作完成影像作品。慶祝十年有成,今年視傳係第三次邀請Jin Joo來台,於10月21日至11月9日期間舉辦多場拍片工作坊,分享多年的專業拍片技巧,很多參與工作坊的大學生與高中生,都在今年競賽活動獲得獎項。
視傳系曾惠青副教授表示,群力合作的精神是國際拍片運動能持續成長的關鍵因素,不是依靠經費贊助,而是認同活動價值的專家與志工的熱情支持。無商業與政治色彩的純粹定位,讓活動保有獨特的草根精神,從技術支援到後勤協助皆由社群共同推動,展現強大的凝聚力。這份自願與分享的精神,不僅激勵了無數影像創作者,也讓活動成為推廣國際創作性影展的典範。
曾惠青副教授補充,經過十餘年對於電影創作的文化意義,國際拍片運動見證影像創作的時代變遷,拍片從教育工具到變成主流媒介,為無數創作者提供突破自我與相互啟發的平台。在社群媒體尚未盛行時,活動已倡導以影像講述故事的能力,如今這場活動已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跨文化交流與創意共享的盛會,讓每位參與者都能透過影像語言,找到個人的創作原創性。今年的國際拍片運動再一次證明,影像不僅是創作的媒介,更是一種跨越文化的對話語言,邀請每一位創作者與觀眾一同感受影像的力量與文化的魅力。
本屆依然邀請到陣容堅強的評審團隊,共有九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界和業界專家。台灣方面的評審包括崑山科技大學視傳系的曾惠青老師和陳淏煬老師、台南藝術大學的林巧芳老師以及高雄科大的林育靚老師。而來自專業領域的評審則有獨立製片戴胤綸導演、紀錄片黃勝楠導演、電影製作人鄭夙眞導演,韓國多媒體藝術家Seungyoung Lee老師,以及美國劇場表演藝術家John Maloney老師。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129 13:42:40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