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蝴蝶專欄】個人優先,制度置後:罷免風潮中的政治亂象
藍蝴蝶/公共行政碩士、時事評論人
民意代表的角色應該是服務人民、維護公共利益,而非將個人利益置於制度之上。
近期有關罷免藍綠立委的新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些事件不僅檢視了政治人物的表現,也揭示了制度運行中的挑戰。然而,在此過程中,部分民意代表的言行卻讓人質疑其是否真正以制度為依歸,還是將個人優先置於公共治理之上。
首先,罷免制度的設立是為了讓選民在特定條件下,有機會重新檢視其所選代表是否「仍然」適任。然而,當罷免行動展開後,部分藍營立委的反應卻令人擔憂。
例如,徐巧芯委員在行政中立區進行反罷免宣傳,甚至未經里長同意便發送文宣,這種行為已經引發對行政中立原則的質疑。行政中立是民主制度的基石之一,其核心在於確保公共資源不被濫用於特定政黨或個人的利益。當民意代表以「大家都這樣做」為理由辯解時,其實是對制度價值的一種輕視。
其次,國民黨內部關於黨主席選舉的爭論,也突顯出部分政治人物過度關注個人政治前途,而忽略了當前的重大挑戰。王鴻薇多次強調,不應在罷免危機期間進行黨主席選舉,因為這將讓面臨罷免的藍營立委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這種說法表面上似乎合理,但更深層次地看,是否也反映出黨內對公共議題的處理缺乏一致性與效率?當一個政黨將內部權力鬥爭置於公共利益之上時,不僅削弱了自身的公信力,更損害了選民對政治制度的信任。
第三,針對罷免行動中藍營立委的表現,有些人試圖將焦點轉移到批評罷免本身,甚至指責志工或支持者的行動。但實際上,罷免行動能否成功,取決於選民對民意代表表現的評價,而非單純的程序操作。當部分藍營立委選擇以情緒化或攻擊性的方式應對時,只會進一步激化社會對立,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最後,我們必須認識到,民主政治的核心在於「制度」,而非「個人」。
無論是罷免行動、選舉爭議,還是行政中立問題,都應回歸制度設計與執行本身。民意代表應當以身作則,尊重並維護制度,而非利用制度漏洞追求個人利益或權力。如果政治人物將個人優先置於制度之上,那麼不僅損害了其自身形象,也動搖了整個民主體制的根基。
台灣的民主來之不易,我們需要更多尊重制度、捍衛公共利益的民意代表,而非將個人利益凌駕於制度之上的政治人物。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民主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藍蝴蝶專欄】林昶佐出任駐芬蘭大使:專業能力與政治爭議的交鋒
【藍蝴蝶專欄】轉型與正義 改名風波:中正路的去留與轉型正義的取捨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藍蝴蝶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