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永遠是我歲月長河中的深刻印記(外一篇)/梁征

高考永遠是我歲月長河中的深刻印記(外一篇)/梁征

梁征

6月,2025年的高考如約而至。兒子正在考場中緊張地答題,而我靜靜地守在考場外,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了自己曾經經歷的高考歲月。在我心底,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那段全力以赴、不顧一切為夢想拼搏的時光,永遠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1998年,我迎來了人生的高考。在那個年代,考上大學仿佛是通向光明未來的唯一途徑,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重要尺規。回首高三那年,其間經歷了努力的拼搏、失望的落寞、短暫的放棄,又再度鼓起勇氣堅持。

高三的日子,是一段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共同奮鬥的征程。每月僅有兩天的假期,通常是月底集中休息。其餘時間,學習成為了生活的主旋律,業餘活動和休息時間少得可憐。然而,正是這種充實而忙碌的生活,讓每一天都過得無比充實。同學們之間,談笑風生的時刻漸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對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今回想起來,那段充滿酸甜苦辣的高中生活,竟滿是幸福的味道。

那時的我,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周圍都是埋頭苦學的學子。緊張、焦慮的情緒如影隨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更是讓我憂心忡忡。

終於,高考的大幕拉開。陽光依舊燦爛,天空依舊蔚藍,可坐在不同考場的我們,心情卻截然不同。儘管努力學習了三年,但當試卷擺在面前時,那些陌生的“面孔”還是讓我感到有些手足無措,真可謂“書到用時方恨少”。

考試成績公佈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墜入了冰窖。作為老師眼中重點大學的“種子選手”,我卻因英語發揮失常,與預想的成績失之交臂。得知成績後,我騎著自行車四處遊蕩,遠離熟悉的環境和人群,只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內心的壓力。我害怕面對鄰居親戚的詢問,更不忍心看到父母擔憂的眼神。最終,帶著一生的遺憾,我踏入了一所普通高校的大門。

離別之際,班主任倪老師遞給我一張寫滿名人名言的信紙,語重心長地說:“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停止奮鬥!”幾十年來,這句話始終縈繞在我耳畔,成為我人生的座右銘,指引我在困境中不斷前行。

高考固然重要,但它並非人生的決定性因素,更不是一錘定音的判決。在過去的20多年裏,我目睹了當年高考成功者和失敗者在不同人生軌跡上的努力與奮鬥。這讓我不禁感慨,年少時的我們曾將高考看得太過神聖。誠然,好學校的學歷是進入好單位的一塊敲門磚,但個人的前途終究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

高考,對於有些人來說,是人生中一道最美的風景,見證了青春的拼搏與汗水;對於另一些人而言,它可能是與青蔥歲月訣別的分水嶺。而在我看來,高考是一種精神的象徵,是一份濃郁的情感沉澱,更是一段值得感動和追憶的美好時光。它教會了我堅持、勇敢和奮鬥,讓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能堅定地走下去。

◆於風暴中,觀人性沉浮
——觀《沙塵暴》有感
電視劇《沙塵暴》以其深邃的內涵和細膩的筆觸,將中國西北小鎮“庫魯縣”的故事娓娓道來。該劇以一場跨越八載的焚屍案重啟調查為脈絡,講述了荒漠小城的離奇故事,深刻地揭示出熟人社會中“人情大於法理”的荒誕現實,同時又高舉司法追求正義的大旗,在人性與法理的交織中奏響一曲震撼人心的樂章。

故事的開篇,一個保障居民冬季溫暖的小鍋爐房,在一次尋常的清理灰渣工作中,一具燒焦的屍體橫陳其間,一場充滿懸念與謎團的故事大戲開始了。

劇中的庫魯小鎮,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陳江河與眾多涉案人員之間,或是舊相識,或是有過交集。在調查過程中,多個回合的心理戰驚心動魄,讓人不寒而慄。而這增加了劇集的精彩程度和吸引力。劇集巧妙地借助案件去偽存真的追查過程,用細膩的筆觸將西北小鎮眾生相刻畫得鮮活生動。每一個角色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差異,他們在欲望、親情、利益等多重因素的交織下,展現出各自的命運軌跡,令人感慨萬千,歎息不已。

劇中,陳江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江河並非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英雄形象。他有著普通人的私心,為了孩子能夠進入優質的學校,為了維繫家庭的完整,他曾渴望回到繁華的省城,逃離這個荒涼偏僻的西北小鎮。多年來,他內心深處一直隱藏著一個秘密,那就是師傅為了救他而主動陷入流沙,最終英勇犧牲的真相,他因種種原因不敢公之於眾。甚至在舊案重啟調查時,他出於對自身過往辦案失誤的回避心理,與領導激烈爭辯,堅稱“兇手已經認罪,絕對不會錯”。因為,儘管他有這些脆弱的一面,他卻始終堅守在維護正義的道路上,未曾離開庫魯,未曾放棄對真相的追尋。但正是這些看似人性弱點的私心雜念,讓他這個角色躍然紙上,有了血肉,有了溫度。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掙扎與矛盾,從而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和共情體驗。

電視劇裏的人物和故事,雖看似簡單平實,卻蘊含著無盡的魅力。劇中幾位涉案女性的命運,增加了故事的層次感和豐富度。有人為了生活的改善或者親情的羈絆,懷揣著對省城的嚮往,渴望在那裏謀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寡婦程春,她將學習好能考上大學的劉大志視為改變命運的救命稻草。她一心想著借此“走出去”,擺脫這片土地的束縛,卻未曾料到,這一舉動不僅讓她賠了學費,還不幸丟了性命,令人唏噓不已。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劉盈盈,本應擁有更為廣闊的天地和美好的未來,卻也未能走出精彩的人生。她被父親重男輕女的觀念所累,被扭曲的養育恩情所脅迫,無奈之下捨身入局,試圖掩蓋其弟劉大志的罪行。從此,她的命運急轉直下,如同一葉扁舟在狂風巨浪中失去了方向,再也無法回頭,只能在命運的漩渦中苦苦掙扎。也有人像王良,因“親人在這裏”,選擇堅守這片土地,留下屬於自己的故事。然而,荒漠也需要有人來守衛,在劇情的最後,陳江河的女兒歸來,給這片略顯荒蕪的土地留下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透過這部劇,我們看到,脫軌的情感往往只是引發罪案的表面現象,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人性中的貪婪以及極端環境下滋生的偏狹心理。

觀看完全劇,我不禁深深地感歎。在熟人社會這個特殊的環境裏,利益、親情與欲望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張無形的大網。我們每個人都如同被捲入沙暴的礫石,在命運的裹挾下,暴露出自身鋒利的棱角。然而,在這場風暴中,我們終究只是渺小的塵埃,無力抗拒卻又不得不承受。但即便如此,《沙塵暴》這部劇依然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與堅守,看到了在困境中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它如同一盞明燈,在黑暗中為我們照亮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感慨人性複雜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