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觀察員之快問慢答
鯨豚觀察員是什麼?
鯨豚觀察員是台灣再生能源領域的新興職業,負責在離岸風電施工時觀察目擊,高度專注監看有無鯨豚靠近施工警戒區,依目擊情形通報施工單位停工、調整施工,直到鯨豚離開。並留下紀錄表單,交由海保署、環境部等主管機關確認。
國際間最常見的名稱是Marine Mammal Observer(海洋哺乳類觀察員,簡稱MMO),在台灣全名是Taiwan Cetacean Observer,簡稱TCO。台灣自2019年因應離岸風電發展,參考國外作法,發布「台灣鯨豚觀察員制度作業手冊」,並開始培訓本土的鯨豚觀察員。
「咚—」「咚—」打樁到底有多吵?
生活在水中的鯨豚仰賴聽覺溝通、攝食、導航定位,水下噪音可能使鯨豚聽力損失、行為改變。長期暴露在噪音中可能導致生理影響,甚至是擱淺喪命。而離岸風電的「打樁」是將樁柱打入海床作為地基的工程,產生的撞擊巨響會迴盪在週邊海域。水下打樁的噪音可以高達180至220分貝。
以日常情境來對照,人類說話聲約60分貝,百米外的飛機引擎聲約140分貝。人類只要待在85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聽力就會開始受損。可見180分貝的打樁聲響多麼「震撼」,更重要的是,相較於空氣,聲波在水中傳播更快、更遠。
水下噪音是離岸風電環評關注的一大重點,目前環評委員通常要求業者仿照德國保護鯨豚的規範,95%的監測噪音不得逾160分貝,最大不得逾190分貝。
如何考到鯨豚觀察員證照?
取得鯨豚觀察員資格,須報名海保署授權的培訓機構課程,上滿18小時基礎培訓就可以取得證照。培訓內容包含10小時室內課程,學習鯨豚生理辨識、水下噪音與法規等相關背景理論;以及8小時的海上實務課程,學習海上安全規定與觀測操作等等。
另外也有英國自然保護委員會(JNCC)、歐洲ACCOBAMS認可的海洋哺乳類觀察員(MMO)課程,或是美國墨西哥灣的保育物種觀察員(PSO)課程等國外管道,只要符合海保署認定都能取得同等資格。
取得觀察員資格後,視風場的要求參加不同的訓練,通常要考取國際風能組織(GWO)或其他符合國際公約標準(如STCW)的航海人員基礎安全證書。有觀察員分享,要學習漂浮在大海中求生、緊急操作救生艇,或是救生艇在海上不幸翻覆還要學會翻正,一連串的實地操演「像是海軍陸戰隊」。
此外,目前風電開發商或海事工程團隊多是外商。要在船上工作,具備一定程度的外語能力是加分。但通常溝通協調工作是由領隊負責,基層觀察員不太需要和工程團隊接觸。
「海上的小黑點是什麼?」鯨豚觀察員如何完成工作
「觀察、紀錄、通報」是鯨豚觀察員的工作口訣。
觀察
用肉眼在視線範圍內來回掃視,尋找海面上的鯨豚特徵,如背鰭、水花或噴氣等等,配合望遠鏡確認,避免將漂流物、垃圾或是浪花誤判為鯨豚,進一步對照辨識手冊,辨識出可能的物種與鯨豚當下的行為。
當發現鯨豚,須透過船隻航向與GPS輔助定位,使用專業的刻度望遠鏡測量鯨豚與打樁中心的距離。其它輔助工具如「測距尺」,是一支畫有刻度的小冰棒棍。只要將尺對齊海平面及目標物,下方的刻度就代表實際距離,原理是用三角函數計算觀察員的身高、視角與水平距離。此外,考量各船隻的高度基準不同,必須量身準備不同的尺。
除了觀察員的肉眼掃描,另有「被動聲學監測員」透過水下麥克風接收訊號,從各種聲音中分析出鯨豚的叫聲,以判斷水面下是否有鯨豚經過,再通知觀察員確認。像是一雙科技的眼睛,與人類的肉眼相互配合。
紀錄
不論值班與否,一旦看到鯨豚都要填寫「目擊紀錄表」,記下時間、船隻位置、觀察方位、鯨豚游行方向、與打樁的距離等等。除了目擊紀錄表,還要負責記下工程施工的狀況,例如是否有採取減輕措施、何時開始啟動打樁等等。最後,個人的作業紀錄也必須詳實填寫,每20分鐘記下現場環境與工作狀態,有助於主管機關回顧現場狀況。
通報
完成記錄後,觀察員要判斷鯨豚的狀況,提出「建議」,調整施工或減輕措施,如暫停打樁XX分鐘、或是降低打樁功率X小時等。常見情況是通報給領隊,由領隊統一和施工單位窗口溝通。
觀察員怎麼排班?
經驗老道的觀察員分享,曾經搭著小觀察船當天來回,每天大約工作12小時。也曾經待在打樁船上住了一個月,每8或12小時換班一次。「排班時間不太一定是幾點到幾點。」
觀察員出勤模式各異,有時會以多艘小船作為觀察船,繞行打樁警戒區域外圍;有時則是直接登上大型打樁船,在警戒區域的中央制高點眺望;又或者兩種方法併用。
鯨豚觀察員月入10萬 是真是假?
曾經有媒體刊出「鯨豚觀察員月薪10萬」的報導,一度蔚為話題,許多人認為觀察員高薪、工作單純,趨之若鶩想上船。
一般觀察員的日薪約5000至8000元,而各觀察員的薪資行情也會隨著工作資歷不同,業者私下透露,若表現優異,當到領班、副領班,日薪可達9000元,若是排班天數多一點,一個月收入確實可以破10萬。
有觀察員直言:「高薪的其實都是特例」,偶爾一次排班時數變多,才可能領到更多薪水。觀察員的排班天數、上班時間須配合業者工期進度,並非固定時數,且由於工作多是約聘,鯨豚觀察員工作也較無保障,過去甚至有業者以口頭方式向觀察員約定工作內容、薪資和福利。
為什麼鯨豚觀察員要寫紀錄表?
做為鯨豚的海上守望者,觀察員留下的每一筆紀錄都非常重要,將做為海保署與環境部的查核依據。
海保署規定,風電廠商必須即時向海保署、環保署通報異常紀錄,並在每一支打樁完成的24小時內,回傳打樁時間、鯨豚紀錄表與減輕措施紀錄等,讓主管機關可以掌握每一支風機打樁的情況。若業者違反環評承諾,在沒有觀察員的情況下啟動打樁,或是水下噪音超標,可以開罰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鍰。
但也有環保團體質疑,風電的建設成本上看千億,違規的罰鍰可能相對「便宜」。業界面臨施工船短缺等各種外在壓力之下,工程進度可說一刻都不能耽擱,業者寧可違反環評承諾、繳錢了事,也要拚趕工打樁。
鯨豚觀察員來了,能否拯救鯨豚免於擱淺?
我們多方採訪下來的結果顯示,還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證明鯨豚擱淺與離岸風電有關。
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指出,自從2015年經濟部能源局公布離岸風電潛力場址,中部一帶的鯨豚擱淺和死亡都明顯增加,但「擱淺的原因很複雜」,不代表離岸風電導致鯨豚擱淺。
鯨豚協會統計,2016年共有91起擱淺通報事件、共103隻鯨豚,在此之前,台灣每年約50~60起通報。2018年海保署成立後投入鯨豚救援任務,次年度統計共有150隻鯨豚擱淺。
長期投入鯨豚救傷的台大獸醫系教授楊瑋誠解釋,海域中不只有離岸風電工程,海軍的聲納、漁船,或是水下爆破作業等,都「有機會」影響鯨豚。但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離岸風電施工會直接導致鯨豚擱淺,「在台灣還沒有標準答案。」
- 記者:文:李蘇竣(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