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靠屋頂、水圳發電當老闆 美濃第一座公民電廠開催中
將再生能源的發電收益回歸到公民,是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議題。在德國,再生能源有45%為公民所持有,因此能源轉型獲得民眾的支持,相較之下,台灣的公民電廠比例偏低,民眾未能參與再生能源的發電和從中獲利,對於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容易產生誤解。
近年在民間團體倡議和推動,以及政府訂定相關鼓勵政策下,南部的農村社區陸續有公民電廠成立。去(2024)年屏東縣東片社區成立第一個綠能合作社,第一座屋頂光電案場將開始售電。澎湖南寮社區也在能源署的示範獎勵辦法補助下,由村民集資成立公民電廠,並建置三個屋頂型太陽光電,作為在地示範場域,希望讓再生能源融入社區,提升在地居民的參與。
高雄市農業重鎮美濃,近期也開始推動第一座公民電廠。相較於過去光電業者帶著資金進入農村租地、租屋頂蓋光電,發起公民電廠計畫的美濃農村田野學會、探淵科技公司,與獅山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希望在獅山成立美濃的第一座公民電廠,由在地公民集資參與,並決定電場未來的經營方向。4月8日舉辦首場討論說明會。
獅山社區 邀請在地居民來當電廠主人
「公民電廠的概念就是由一群人一起出錢,一起參與,然後一起享受發電的各種好處。公民電廠是由下而上、大家來發動的一件事情,追求的是共好,而不是只有某一個人好。」探淵科技營運長楊勝崎向前來聽說明會的美濃鄉親說明為何要在獅山推公民電廠,「希望再生能源發電的利益不是由光電廠商收走,而能由參與電廠投資的公民來共享。」
此外,公民電廠不只是有穩定收入的一種投資,對社區而言,可將再生能源的部分獲利用在社區公共需求,如社區照護、老人供餐或社區公車等服務,讓社區財源自主,不須每年向政府申請計畫補助。
楊勝崎說,過去兩年該公司盤點獅山地區,有許多適合開發再生能源的場址,除了有建築屋頂可架設太陽光電,社區一旁的獅子頭圳水量穩定豐沛,很適合發展微水力發電,因此在能源署的補助下,與社區合作在獅山推動公民電廠。目前已有第一個案場,為一家老人安養中心的屋頂,預計可建置20kW的屋頂型光電,希望邀集在地居民來當主要的案場主,讓大家成為這個電廠的老闆。
公民電廠的成本和收益有多少?
不過,要鄉民拿出錢來投資,還是得把成本和收益講清楚。楊勝崎說,包括整修老人安養中心的鐵皮屋頂及架設太陽能板,以及未來20年的營運維管等費用,成本約需150萬元,其中能源署獎勵補助約50萬元,因此蓋第一座電廠的費用為100萬元。
案場的安養中心的屋頂整修及架設太陽能板後,也能減少屋頂雨水滲漏,且幫助室內降溫,讓使用設施的長輩有更舒適的環境。
那麼將來賣電的收入有多少?這座屋頂建置光電設備20年大約可發45.8萬度電,以目前躉購費率5.2元計算,每年有10~13萬元的電費收入,20年約有238萬元的綠電收益。楊勝崎強調,大概十年內最初投入的100萬元就可以回本,且這些錢是實際進到大家口袋的錢,不需再另外支付維運費、保險、土地租金、管銷費用等。這是公民電廠的特色,讓綠能發電的利益由在地公民共享。
社區一起討論 再生能源未來如何發展
楊勝崎說,一旦在地居民成立公民電廠,大家可以坐下來一起討論要如何發展在地的再生能源。舉例而言,股東可以決定將第一個電廠的電費收入再投入下一個案場,增加綠電的開發及收益,或將部分資金作為社區利用,也可以把電費收入直接分配給股東。
依照探淵科技公司的盤點和規劃,獅山地區仍有許多潛在的場址,包括社區活動中心的屋頂,以及未來可向水利單位申請設置獅子頭圳的微水力發電等。
在獅山社區的第一個場址選擇安養中心,也是基於該建物具有合法的使用執照。這是許多農村地區建物屋頂無法建置太陽光電板的原因。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溫仲良說,光是美濃地區的社區活動中心就有十幾座,但是卻因為興建年代與法規的問題,未取得合法執照。他建議獅山公民電廠成立後,不要急著分配收益,而是利用售電收入來處理社區活動中心建物執照的取得,並建置第二座屋頂光電,讓公民電廠的收益能持續增長。
經過現場說明後,也引起在地民眾的詢問和討論。有經營護理之家的居民表示屋頂有建置太陽光電的需求,也有小型農產加工廠正在申請合法工廠登記,未來可望架設屋頂太陽光電。不過對一般民眾而言,公民電廠的申請辦法和經營聽起來很複雜,且每一個場址都可能面臨不同的問題。
楊勝崎表示,成立公民電廠確實涉及到技術和商業的專業性,因此需要有顧問的角色。該公司進入獅山,就是為了協助將專業的部分進行轉譯,讓在地居民能聽得懂公民電廠是在做什麼事,希望大家一起參與,而不只是讓設備商進來推銷光電設備而已。
獅子頭圳微水力發電 要讓公民參與開發
楊勝崎在說明會後受訪指出,美濃獅子頭圳的微水力發電極具潛力,未來公民電廠有機會向公部門租用開發。不過2023年時,農水署規劃與光電廠商合作,在獅子頭圳上架設光電板,引發在地居民強烈反對,農業部因此暫停所有農水圳路和埤塘的光電設置。目前在獅山,公民電廠仍會以屋頂光電為主要推動目標。
他說,農村的光電設施之所以遭受陳抗,是因為過去發展再生能源的過程把公民排除在外,民眾只能選擇接受或不接受,很多時候就因為未知而拒絕。實際跟在地社區討論,居民並不反對太陽光電或水圳裡的微水力設施。透過推動公民電廠,能讓民眾參與並且了解何謂能源轉型。
楊勝崎表示,獅子頭圳與在地社區關係緊密,農民不希望灌溉水路受到衝擊,影響灌溉,因此農水路的電力開發,在地居民的參與很重要。目前該公司透過與農水署建立的平台溝通,希望未來農圳以社區友善方式招租,比照公民電廠由在地社區一定比例的參與來進行微水力的開發。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李育琴 高雄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