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戰場:A.I賦能軍用載具輔助作戰的探索/蔡元鴻

蔡元鴻(軍武科技觀察家)
在許多科幻作品中,我們總能見到充滿未來感的戰鬥場景—無論是電影《鋼鐵人》中,輔佐東尼史塔克作戰的A.I助理賈維斯(Jarvis),還是電玩《神兵泰坦》(Titanfall)中,玩家駕駛的巨型機甲搭載的A.I系統,可不斷自我學習以提升作戰表現。這些虛構的想像,正逐步啟發著現代軍事科技的發展。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發展,軍事載具搭載A.I作為輔助系統,或將成為未來戰場上的一大趨勢,這不僅意味著戰鬥決策的加速,更將帶來整個戰場態勢的革新。
首先,從俄烏與以哈兩場衝突,讓世人明白現代戰場的瞬息萬變,軍事指揮官需要在極短時間內,獲取精準資訊並做出反應。因此,搭載A.I輔助系統的軍用載具,可融合多重感測器的數據,通過自我或互動學習,以及模式辨識技術,實現自動目標識別與威脅預測,從而輔助作戰決策與路徑規劃,顯著提升反應速度與作戰效率。
當前,乃至於未來的智慧戰場上,無論是航空器、裝甲車或船艦,都朝向聯合作戰的整體資訊共享系統發展。A.I的輔助系統,不僅能夠實現各平台間的數據共享,還能根據作戰需求,進行實時調度與協調,使整個戰術網絡更加靈活高效。這種全方位戰場整合,有助於提高軍隊整體作戰能力及生存率。
此外,除即時決策與環境感知,搭載A.I的軍用載具若具備自我學習能力。通過在實戰中,與駕駛員互動,系統可以不斷吸取經驗、優化算法,從而逐步提升目標識別準確度與決策效率。這種持續成長的能力,將使得A.I輔助系統,在面對日益複雜的戰場環境時,展現出更強的適應性與戰鬥力。
其次,在惡劣天氣、電子干擾及敵方反制作為下,感測器的穩定性與數據準確性,仍是戰場環境要面臨的一大考驗。如何確保A.I系統在極端條件下,依然能夠做出準確判斷,是推動軍用A.I系統商用化的重要關鍵。
軍用A.I輔助系統,一旦接入戰場通訊網絡,必然面臨網絡攻擊及資安漏洞的風險。除了技術層面的防護,法規層面也必須對A.I輔助系統使用做出明確規範。雖然如歐盟《人工智慧法案》(2024年)對全自主武器有一定限制,但只要保留人類最終決策權,則可在法律與倫理上取得平衡。臺灣現正積極推動《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其未來亦將為軍事A.I輔助系統提供參考框架。
在A.I輔助作戰模式下,如何確保關鍵決策仍由人類審核,是保障戰場安全的重要環節。系統必須設計出明確的人機協作機制,使A.I發揮數據處理優勢的同時,人類能夠進行必要的干預,從而防止因系統誤判而導致致命失誤。
由於完全自主武器在倫理及法規上存在爭議,未來軍用載具更可能採用半自主系統:在關鍵作戰環節中,由人類進行最終審核,而A.I僅作為輔助判斷的工具。這種模式,既能發揮A.I優勢,又可滿足法律與倫理要求,為軍事科技帶來穩健發展的可能。
隨著無人系統和數據網絡(如5G)的普及,未來戰場將進一步數位化。軍用A.I系統將不僅限於單一載具,而是構建全域戰場管理平台,實現各平台間的聯合智慧指揮,從而大幅提升整體作戰效能。但在技術創新不斷推進的同時,必須同步提升資安防護及完善法規監管。未來軍事A.I系統的研發,也必須更加注重系統安全與數據保護,而政府和國際社會也需致力於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確保軍用A.I輔助系統既高效又安全。
目前的科技大國所使用的軍事武器上,早已廣泛採用電腦系統程式用以輔助作戰,但搭載人工智慧的載具則更進一步:不僅具備預先設計好的功能,還能通過自我學習,與駕駛互動持續成長而優化,從而在戰場上不斷提升目標識別與決策精度。這種持續學習的能力,使得智慧載具在應對不斷變化的作戰環境和突發情況時,能夠展現出更強的適應性與戰鬥輔助效果。面對技術突破、資安風險與法規監管等多重考驗,人類社會勢必以創新與審慎並重的態度,不斷探索智慧戰場的新可能性,以推動軍事科技向更高層次邁進。(圖片翻攝畫面示意圖)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