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0年 專家:總額續行與否應嚴肅檢討

健保開辦30年,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近日談到制度早已過賞味期,改革迫在眉睫。專家今天呼籲政府扛起改革重任,繼續實施總額與否須嚴肅檢討,健保與商保動機不同,結合恐成考驗。

曾完成「二代健保總檢討報告」的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適逢健保30週年,舉行「健保30永續研討會」,今天起展開為期2天的演講,探討未來健保體制永續發展與創新挑戰。黃煌雄致詞提到,健保是台灣軟實力象徵,擁有寶島特色的健保,增加台灣自信與光彩。

黃煌雄表示,台灣健保制度是政府成功的重大社會工程,但隨著超高齡社會、少子女化來臨,台灣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再加上天價新藥與新科技投入醫療體系,健保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口數下降造成健保收入漸少,財務負擔成為不可承受之重,自費比率增加,違背健保創立初衷。

黃煌雄表示,若年輕醫師價值觀隨著數位科技改變,支撐健保的支柱將會動搖,不論黨派、不論誰掌權,都要誠實面對,無法迴避,現在是關鍵時刻,政府必須扛起,如建立獨立專業評估機構承擔新科技給付程序正義,讓台灣下一代依然享有現行的健保權益。

面對健保收入面改革,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羅紀(王+京)說,財務永續關鍵因素,不外乎開源節流,健保收入主要來源是薪資所得一般保費,去年部分負擔收入占率為6.2%,不僅是財務來源,更有抑制浪費重要功能,與日本30%部分負擔相比仍偏低,建議官方考慮調整。

羅紀(王+京)提到,過去30年健保費率共有3次調升、2次調降,這是空前絕後的,財務穩健多虧總額制度強硬控管費用支出,但強力管控一定會有不預期或可預期的醫療生態影響,包含醫療人力與資源分配改變等,總額已實施20年,未來是否還需要繼續實施總額必須嚴肅檢討。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教授黃心苑說,健保30年了,沒有任何制度可以實施這麼久不檢視,不諱言的是健保制度與台灣大醫院醫事人力出走,近期急診擁擠就是縮影,患者在急診等不到病床,就是醫療可近性出問題,「我們的醫療成長不夠,收入面改革勢在必行」。

黃心苑表示,健保最大難題是如何透過公共財政工具提供足夠永續成長,但漲保費或擴大商保角色執行不易,最大障礙是缺乏社會支持,健保烏托邦迷思,可能來自於台灣醫療照護體系真實表現實證證實仍不足,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希望跟上醫療進步,就必須拓大健保收入面。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改革方向首先是健保費率應適度調整。台灣健保費率相較於其他國家仍屬偏低,若能適度提高費率,將有助於提升健保財務穩定性,確保醫療資源能夠合理分配,補充保費部分特別是資本利得,應調高補充保費費率與上限門檻,財富者承擔更多責任。

洪子仁表示,健保制度核心價值之一,是讓所有民眾皆能享有最新、最有效的醫療技術。由於健保預算限制,許多創新療法的納入速度過慢,影響病患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政府應針對特定疾病,如癌症、罕病,設立專款專用機制,確保新療法能夠及時納入健保,減少病患的經濟負擔。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