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第一屆課程教學交流會《學在地×數未來》 縱谷場、臺東場精彩登場

【記者 朱達志/台東 報導】臺東縣113學年度課程教學交流會《學在地×數未來》於5月20日隆重揭幕。本次盛會聚焦課程實踐與教育創新,由教育處課程暨專業發展科主辦,集結縣內社會、自然、藝術、國語文、數學、本土語、人權、性別等各領域議題輔導團隊,並邀請關山國中、萬安國小、電光國小、新生國中、豐里國小、富岡國小等學校教師參與,共同展示融合在地特色與數位科技的課程成果,展現臺東在素養導向課程與科技融入教學方面的積極作為與豐碩成果。
活動以「教學共好、在地深耕、數位創新」為主軸,教育處處長蔡美瑤於開幕致詞中強調,臺東雖位處偏鄉,但正因如此,更需要善用數位科技突破資源限制。藉由科技與教學的深度整合,學生得以超越時空限制,獲得更多元且開放的學習機會,同時培養自主學習與批判思維能力,為邁向全球視野的教育未來奠定基礎。
活動先由數位辦公室分享多功能數位工具在教學現場的應用實例開場,介紹如何以電子作業取代傳統紙本,不僅顯著降低教師準備教具的時間與人力負擔,更能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歷程,提升教學決策的精準度,實踐以數據為本的教育模式。
隨後各領域課程交流中,教師們從各自學科為基礎,分享課程設計理念與教學策略,具體展現素養導向教育的實踐樣貌。社會領域方面,關山國中何文馨老師運用Quizizz、Pear Deck、Magic School、Padlet等數位工具,設計涵蓋東北亞地理與人文議題的課程,透過遊戲化學習與AI互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與思辨,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精神。自然領域部份桃源國中李宗遠主任與初鹿國中吳盈慧老師合作,結合TPACK教學理論與LIS情境科學教材,運用PhET與CoSci模擬實驗平台進行AI輔助的化學探究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落實STEM教育的核心精神。
在藝術領域,大王國小張釋月老師運用Canva與Padlet,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美感,並藉由因材網促進跨組討論與創作分享,營造出具有創造力與參與感的學習氛圍。本土語領域方面瑞源國中邱聖德主任與錦屏國小廖坤烽主任則以原住民族文本閱讀與布農族語歌曲創作為核心,讓學生在文化語境中自然學習語言,深化對族群認同與文化的情感連結,充分體現語言即文化的教育價值。
在國語文領域,劉逸青與鄭姿妮老師則運用因材網e度與ChatGPT協助學生在詞語構思與寫作上加強練習,進一步提升語文表達與創作能力。性別教育方面,蔡昔熹老師運用AR2VR技術製作360度全景虛擬實境教學內容,以「誰的房間」為主題設計解謎任務,引導學生從日常情境中反思性別刻板印象與多元觀點。人權教育領域則由許淑娟老師分享社會情緒學習(SEL)的核心價值,並展示如何應用AI工具協助班級經營,促進學生情緒理解與人際互動能力的發展。數學領域方面,陳客宏校長與蕭宇欽老師則利用GGB與Desmos等視覺化數位工具,幫助學生建立對聯立方程式的圖形概念,讓抽象的數學內容更加直觀易懂。
除了領域課程的精彩交流外,現場也邀請多所學校發表具代表性的校本課程成果,展現如何從學校與社區的文化脈絡出發,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特色教學。關山國中張承哲主任推動的「生活ENG起來」課程,結合多國籍師資與英語溝通實作,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與國際理解力。萬安國小李坤奎主任則分享「畢業生單車成長營」課程,透過長期戶外訓練活動培養學生的堅毅精神與團隊合作力,落實「學在生活中、行在成長中」的教育理念。電光國小沈敏慧主任以「阿美族文化與戶外探索課程」為主軸,帶領學生透過手作、溯溪、樹攀等體驗活動認識自我與土地,實踐全人教育精神。
在新生國中,張靜如主任設計「與世界做朋友」主題課程,透過自編教材與外籍教師合作,安排英文書信交流與家庭故事分享等學習活動,打造快樂自然的英語學習環境。豐里國小梁慧琦主任則從行政角度出發,分享以「校訂課程的行政作為」為主軸,說明如何突破制度限制,靈活提供教師教學支持,強化課程領導實踐力。富岡國小郭木財主任介紹學校如何結合地質公園環境,長期推動淨灘與環境教育活動,並發展在地特色足球與適性課程,讓學生在文化與自然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活動最後邀請外聘專家新北市永福國小蔡明貴校長及臺中市大安區永安國小李永烈校長進行專業講評。兩位校長憑藉豐富的資訊科技教學經驗,對各場次課程進行精闢點評與實用建議,鼓勵教師持續從學生核心素養出發,深入思考數位轉型與教學創新的融合方向。
教育處蔡美瑤處長在總結時表示,《學在地×數未來》不僅是一場知識與經驗的交流盛會,更是一個凝聚教育理念與實踐行動的共享平台。透過每位教師真誠的分享與持續的努力,臺東正逐步描繪出一幅根植在地、放眼未來的教育藍圖,讓創新與文化、科技與教學在這片土地上交織、發光。(照片記者朱達志翻攝)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