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大型無人機:台灣低空經濟的藍海發展/魯云湘

借鏡大型無人機:台灣低空經濟的藍海發展/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筆者於5月上旬時,曾發表《低空航線在台灣與兩岸的藍海策略》一文,探討如何運用無人航空載具,補強偏鄉與離島運輸。近日,大陸的彩虹-YH1000大型無人物流載具(航程達1,500公里、載重約1,200公斤)完成首飛,其技術突破對台灣具有借鏡意義。因此本文將精簡先前論點,聚焦台灣發展中大型無人機與低空經濟的關鍵方向。

首先,台灣地形多樣,其中北部多丘陵、盆地;東部則為山區、縱谷與離島,因交通不便而導致偏鄉緊急醫療、物流運送等需求未獲滿足。若規劃25–150公斤等級的無人機,或將因航程短、載重不足,難以應對離島和高山地區的大量貨物輸送。此外,現行《民用航空法》和「遙控無人機管理實施辦法」對長航程、視距外、夜航及載重無人機型的運用設定限制,且在空域管制方面,缺乏完善的無人飛航管理系統(UTM),加上各類軍民用航空器頻繁往返,為中大型無人機開出安全走廊造成諸多環境困境。

其次,從YH1000的設計中,可以得到多元的思維模式。因其能夠在快速道路(二級公路)、草地、水面上起降,展現極短距離起降設計與程序的重要性,對台灣若發展中型載重(500–1,000公斤)無人機而言,意味著應著重提升短場起降能力,從而降低對傳統機場基礎建設的依賴。雖然YH1000具備戰術投放與物流運輸的雙重能力,但在初期應用上,台灣可聚焦於民用及災難應急功能,例如離島農產、高山醫療等物資的運送,待技術驗證成熟後,更可延伸至軍事用途。此外模組化的貨艙設計與通用底座,並具備機腹投放功能與供電系統,亦為台灣研發1–2噸級的無人機提供可行參考,即採用模組化貨艙與可替換套件的設計,進而提升適用台灣地區的機體利用與成本效益。

而台灣低空經濟的發展,應採分階段部署模式。第一階段著重於中小型無人機的示範建立,包含在離島或偏鄉設立「低空試航區」,適度放寬「視距外範圍操作」(Beyond Visual Line of Sight, BVLOS)、夜航與大載重試飛限制,並鼓勵業者研發100–500公斤級無人機,以離島包裹運送、醫療急運與農漁產品直送等應用為示範,同步建立以5G或低功率廣域網路(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 LPWAN)為基礎的初步UTM概念。

第二階段則將重點轉向中大型無人機(1噸級以上)原型機研發與產業鏈整合,結合政府補助與跨領域團隊合作(如航太、資訊、科技、器械等),配合通信業者建構5G/衛星回傳基地,以及完善飛行控制與避障系統,同時擴大示範機隊規模(如澎湖-金門、馬祖-台北、綠島/蘭嶼-台東定線運輸)並爭取地方政府運費補貼,為市場培育信心。

第三階段,則應著手完善法規與推動商業化運營,朝向修訂《民用航空法》、建立中大型無人機驗證與空域劃設專章,以及與國防、海巡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訂定低空飛行安全機制,並找尋政府與民間合作模式,以打造無人物流聯盟,逐步實現跨領域整合與運營效益。同時,台灣在法規與空域管制上也需同步創新。可先透過「低空飛行」試點,在特定離島、山區或退役機場劃設飛航測試空域,並由政府提供飛行許可的快速通道。如此,後續才能朝向設置UTM系統與電信業者的合作,以建立產業鏈與人才培育機構。

若要抓住「低空經濟」的機會,就必須從「小型無人機+偏鄉、離島示範」逐步推進到「中大型無人機+常態化運營」階段。YH1000的首飛,讓我們看到「極端環境起降+大載重遠距運輸」的可行性,但台灣應立足本土需求,分階段部署技術研發、法規修訂與產業生態構築。為日後建立起清晰的試驗場域與空域劃設機制,才得以提供中大型無人機足夠的飛行安全空間,並透過政府補貼與產學合作凝聚技術與資金,以達未來數年內實現離島、偏鄉的物資及醫療急救的「空中直送」服務,並成為台灣地區低空經濟的新引擎。(照片:作者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