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毫端照大千—劉嘉成書法篆刻展」 即日起至4月6日彰化生活美學館展出

記者蕭麗鳳/彰化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自114年2月20日至4月6日,在該館第一、二展覽室舉辦「毫端照大千—劉嘉成書法篆刻展」,展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劉嘉成老師的書法及篆刻創作。集書法與篆刻技藝於一身的劉嘉成,無論教學或創作,兩種藝術類型皆已融會貫通,相輔相成,體現「剛柔並濟」的境界。本次展覽主題「毫端照大千–劉嘉成書法篆刻展」,正是著眼於細微如絲的筆端,能夠寫盡萬象,觀照大千世界、啟迪人心。
書法篆刻家劉嘉成,是出身彰化的農家子弟,先天不具備接觸藝術的環境下,卻在舅舅陳秋聲的啟蒙下,開始接觸書法、繪畫等諸多才藝;課餘之暇,經常閱讀歷代法帖相關典故,進而領略古法,心摹手追,為往後奠定基礎。進而自大學,乃至碩士、博士等研究階段,一路都在書畫藝術學系學習,取得博士學位後繼續留校服務,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集書法與篆刻技藝於一身的劉嘉成,無論教學或創作,兩種藝術類型皆已融會貫通,相輔相成。(圖/記者蕭麗鳳攝)
劉嘉成深受傳統古典作品洗滌,或習見今人大膽下筆等創意啟發,不時激發自身創作靈感,或轉瞬即逝,礙於條件所限,或課堂示範,或隨手草稿,工拙不計,卻隨著時間推移而沉澱積累。對他而言,書法,藉由文字的書寫,無論是經典雋語,或是通俗吉語,皆反映人在不同時空中,高度地凝煉表達書家自身的情感與寄託。對於外在,技術層次須高度掌握書寫工具材料,經由筆法、結體、章法逐漸架構而成,無論是技法的書寫或視覺造型的衝擊外,皆有其用心之處;對於內在,書法史的傳承深化,因為時空背景影響,逐漸影響個人的思想,更是自身的情感寄託之處。因此,此道似易實難,亦為畫、印之根本。
▲本次展覽主題「毫端照大千–劉嘉成書法篆刻展」,正是著眼於細微如絲的筆端,能夠寫盡萬象,觀照大千世界、啟迪人心。(圖/記者蕭麗鳳攝)
也正因為書法家的創作,是內外呼應的結晶。本次展出劉嘉成的書法作品「崔子玉座右銘」,不但有其生命歷程上的重要意義,其內容也如師長的叮囑,時時刻刻提醒處世所應自持的克己復禮;另外,劉嘉成引《論語・述而》寫下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也將在本次展覽呈現。從其書法作品,不僅看到他書藝的精湛,更能看到他嚮往的聖賢之道,以及對於人生樂觀正面的社會意義。
▲劉嘉成深受傳統古典作品洗滌,或習見今人大膽下筆等創意啟發,不時激發自身創作靈感。(圖/記者蕭麗鳳攝)
本次展覽亮點的篆刻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先秦開始有官私印,功能多元,姓名字號章至今仍為憑證之信物。印章沿至元明,文人參與,與詩書畫結合,形成閒章,獨立形成藝術。此外,透過毛筆設計書寫或文或圖,再「鐵筆」鐫刻雕鑿始成,缺一不可,為二度加工之藝品。印材除了習見的葉蠟軟石之外,亦嘗試以竹木、牙角、陶瓷、金屬等材料創作,如金屬印可鑄可鑿,陶瓷則需燒熟,皆需相應工具與工法始成,皆考驗刻家跨領域的駕馭能力。劉嘉成透過蠟雕鑄造所打造的銅印鈕式,以及刻劃素坯所燒製的陶板瓷盤,開創了印材與印文的新格局,相信會給觀展的金石愛好者,耳目一新的視覺饗宴。
- 記者:新頭條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