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供餐法應納入學生意見 當政策調整依據

多位民進黨立委今天與國高中學生舉行記者會,他們表示,當各界推動學校午餐法立法之際,學生做為學餐主食者,意見卻未獲重視,呼籲學校供餐法應納入學生意見和回饋機制,並定期調查學生飲食狀況,做為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陳培瑜、吳沛憶今日與多名學生在立法院舉辦「學校供餐制度修法,學生的聲音不能少」記者會。

林月琴表示,據統計,六都學校的學生每日產生廚餘超過1萬公噸,其並非挑食問題,而是學餐制度的警訊。自108年監察院已糾正教育部落實學校供餐管理缺失,至今依然無法改善人力不足、品質不佳、營養師不足和食安等問題。

林月琴指出,教育部早在105年要求應有學生代表參與學校午餐供應會,但各縣市政府與學校落實情況不一,且學生意見經常流於形式,沒有回應與後續追蹤,會議資料艱澀難懂,流程也不友善。

台北市復興高中三年級學生余珮君點出,學校營養午餐菜色問題單一、肉類特別少,且配送時間太長,保溫措施沒有做好,導致午餐品質不佳,即便事後申訴水果發霉有蟲,也無法獲得合理或應有的答覆,她更提到,即便學校營養午餐委員會有學生代表,學校應該也不知道學生是誰。

桃園市建國國中的蕭鈺儒同學則說明,營養午餐太甜、太油,同學選了廠商卻無從參與內容。他希望能一起設計菜單,吃得健康又有意願。

林月琴提出3項主張,首先從中央到學校的供餐會議,應納入學生席次的制度化設計;其次為學生看得懂資料、進得了會議、說得出意見;最後則是建立學生意見回饋與追蹤機制,讓參與不只是「說了」,而是「改變了」。

陳培瑜談及,兒少表意權不應只是表面參與,而是讓兒少意見被學校、地方和中央層級聽見,畢竟在吃的是孩子,不是家長。陳培瑜要求,中央、地方和學校應成立營養午餐相關委員會,並納入學生代表,學校的現任學生代表和家長人數代表,不得低於委員會人數1/4。

吳沛憶舉自己擔任台北市議員時推動服儀自主為例,在她參與推動後,服儀的審查、規範、管理已納入學生意見,高中的服儀委員會有1/3的學生代表,國中則是1/4的學生代表。既然學生可以管怎麼穿,也可以管怎麼吃,未來學校營養午餐委員會,從中央、地方到學校都要有學生代表,讓學生參與討論及決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