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連續殺人案嫌犯態度冷血 醫師分析恐與人格障礙及童年創傷有關

[周刊王CTWANT] 高雄連續殺人案嫌犯張介宗在犯案後始終冷靜,且至今未認罪,引發社會大眾關注。對此,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任胡學錦指出,張介宗異常冷靜的行為,可能與特定的人格障礙、腦部功能異常及童年創傷有密切關聯。
《中時新聞網》報導,胡學錦解釋,有些人即使在犯下重大罪行後仍能保持冷靜,是因為他們具備計畫性極強的人格特質,他們在犯案前預先安排所有細節,使整個行動具有某種「儀式感」,而非出於一時衝動,這類人在心理上經常以控制、支配或報復為目的,並對行為後果缺乏真實情緒反應,甚至會將殺人視為達成目標的手段之一。
胡學錦進一步說明,神經影像學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冷血與缺乏同理心的人大腦經常出現異常;例如,這類人腦中負責情緒反應的「杏仁核(Amygdala)」功能減弱,導致他們對恐懼與悲傷的感受遲鈍,加上他們腦中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PFC)」活動降低,則會讓他們的衝動控制力與道德判斷感不足,使他們難以壓抑內在的攻擊或破壞傾向。
胡學錦也表示,有些人天生就具有缺乏同理心的人格特質,這類人格特質常見於「反社會人格障礙」與「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其中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通常缺乏良知與罪惡感,即使造成他人傷害也不會感到內疚,並且無法理解他人的情緒;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則對他人痛苦冷漠無感,經常操控或利用他人滿足自我需求。
胡醫師指出,「心理病態(Psychopathy)」也是造成患者冷血行為的常見因素,這類人在外表上通常表現得有魅力、言談有條理,但內心卻冷酷無情,他們無法與人建立真實的情感,也不會因傷害他人而產生罪惡感,甚至可能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感與興奮感。
另一方面,胡學錦也強調,童年經歷對人格發展有極大影響,因為許多出現心理偏差的人,在幼年時曾經歷虐待、忽視、性侵害或家庭功能失調,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全的依附關係與穩定的情感支持,有些人甚至從小出現虐待動物或暴力的行為反應,可能讓他們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全的同理心和對社會的基本認知。
胡學錦最後呼籲,社會除了仰賴司法系統對這類案件的處理,也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早期介入措施。他建議,政府加強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評估與關懷,降低為成年人格偏差演變為極端行為的風險。他也提醒,媒體與大眾應以理性態度面對此類事件,避免過度神秘化或獵奇化,才能真正理解人性偏差背後的成因與警訊。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