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光 中山醫大全新抗癲癇藥獲多國專利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



癲癇是中樞神經異常放電的疾病,病患人數眾多,尚無很好的治療藥物。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研發全新抗癲癇藥物,獲得多國醫藥發明專利,可望為癲癇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





何應瑞教授指出,癲癇的盛行率大約在0.3%~1%之間,全球癲癇患者大於6,000萬人,台灣的癲癇患者大約20萬人。每位癲癇患者每年的醫藥負擔大於3萬台幣。癲癇發作是由於腦神經異常放電所致,依據放電的位置不同,所出現的症狀也不同。某些局部放電,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部分肢體抽動或知覺到異常的視覺、情緒或體感覺。





許多文獻推論梵谷可能有視覺知覺的癲癇發作,他的畫作畫出了他所看到的絢爛繽紛的世界;另外,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將他自己的癲癇經驗寫入他創作的小說(例如:白痴、腹膜者、附魔者、卡拉馬助夫兄弟等)中的人物特色,使得這些人物具有鮮明的色彩,此外他也經歷過癲癇發作時情緒上的極樂感受,在醫學稱這種症狀為「杜氏癲癇症」(Dostoevsky epilepsy)。然而在大發作的時候會出現全身痙攣及喪失意識,如果這時候患者正在從事機械操作或駕駛交通工具,就非常的危險。





導致癲癇的病理原因非常多樣化,包含:先天基因缺陷、神經退化或受損、細菌或病毒感染,導致發燒或腦膜炎,都可能導致出現癲癇發作。目前市面上的癲癇藥物,無法對所有的癲癇疾病都達到療效,而且許多藥物會出現噁心嘔吐、疲倦、複視全身無力、甚至干擾認知功能等副作用。大約三分之二的患者無法經由目前市面上的抗癲癇藥物達到有效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發現一項全新的藥理機轉,可以經由清除腦組織內過多的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麩胺酸,恢復神經抑制調節活性,不只降低癲癇發作頻率與強度,調節運動協調能力、提升認知功能,更可以修復受損的神經。這項醫藥發明,已經獲得許多國家(中華民國、中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的醫藥發明專利,目前正在推動人體新藥試驗,預期可以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效果。全球癲癇藥品的經濟規模大於1,500億台幣,何教授的這項醫藥發明預期可以大幅貢獻國內新藥產業的量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