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公布20年大數據 溫差「升逾6°C、降逾14°C」誘發2倍中風風險!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地球正面臨極端氣候,近年不斷出現破紀錄的寒害、熱浪,直接衝擊台灣人的健康!國衛院今(14)日公布最新研究成果,透過分析20年、逾110萬筆急診中風案例的大數據,研究結果發現,當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C、驟降超過14°C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2倍;且日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在35°C以及16°C時,缺血性中風風險亦超過2倍,成為危險的二道門檻。
2024年剛寫下有記錄以來史上最熱的一年,而中風為國人常見死因,氣候條件正是促使中風發生的重要影響因子。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威德指出,近年來台灣各地已更常經歷劇烈溫差的極端天氣,但過去以日溫差作為基礎的研究分析無法分辨出寒流或是熱浪等氣候現象,難以了解氣溫劇烈變化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研究團隊於是創新以2日內的氣溫變化作為分析基礎,同時考量了空氣汙染等環境因子進行分析,強化分析的可靠性。
吳威德表示,研究比對台灣歷年氣候紀錄,分析橫跨20年、超過110萬例中風病例數據,是目前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健康研究,結果發現,2日內氣溫劇烈變化,特別是驟升或驟降,可能大幅增加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
吳威德說,當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C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2倍,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C則達到另一個風險高鋒;相反的,2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C時,出血性中風也提高2倍的發生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吳威德表示,超過35°C的極端高溫與低於16°C的極端低溫亦分別與不同類型中風風險增加相關。這些結果顯示,不僅是平均氣溫,劇烈的溫度變化同樣對心血管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吳威德說,這項研究結果強調了氣候變遷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關乎全民健康的迫切挑戰的事實,若能將天氣預警機制與健康風險通報系統納入公共衛生政策,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時,強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監測與預防措施,將能降低突發性氣溫變化對民眾健康的衝擊。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陳 鈞凱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