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類大腦累積「1支湯匙」塑膠微粒!對健康有影響?專家這樣說
本周一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一篇研究,指出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已經能夠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進入人類大腦,且每個大腦平均含有約7克塑膠微粒,相當於1支塑膠湯匙的重量。以及微塑膠和奈米塑膠在人類大腦中的累積濃度可能比腎臟和肝臟中更高。研究結果突顯出,我們需要更好的研究來瞭解人體組織(尤其是大腦)中,接觸、攝食和清除塑膠的途徑以及塑膠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研究團隊利用新技術尋找2016年和2024年,屍檢人體肝臟、腎臟和大腦樣本中的塑膠顆粒,包含共52個大腦樣本。研究人員在2016年的所有樣本中都檢測到塑膠,發現大腦樣本所含的塑膠顆粒濃度高於肝臟和腎臟的塑膠顆粒濃度。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研究是否能解釋人類的器官中檢測到塑膠代表的意義。
專家說,研究反應了塑膠污染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而這樣的結論也與很多的報導指出每年人類產出和使用塑膠製品增加的結論一致,但專家提醒,現階段還無法推論腦內塑膠顆粒和疾病的因果關係,未來仍需改進分析技術、更複雜(例如排除實驗過程的塑膠污染)的研究設計和更大規模的研究群體。
專家怎麼說?
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研究部特聘研究員 邱惠雯
邱惠雯說明,作者分析了2016年和2024年這兩年的大腦樣本,發現2024年的大腦樣本中塑膠顆粒的含量和2016年相比增加了約50%,這反應了塑膠污染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而這樣的結論也跟很多的報導指出每年的人類產出和使用塑膠製品增加是一致的結論。
邱惠雯指出,研究中的每種檢測塑膠方法還是有限制,例如研究中使用Py-GC-MS這種方法是在製程中將任何存在的塑膠聚合物都分解成小碎片,因此無法確定顆粒的大小、特性或數量。邱惠雯也說,這篇研究分析了關鍵的人口統計因素(年齡、性別、死亡原因),然而沒有考慮到其他相關因素(飲食、職業、生活環境暴露),這些因素可能都會影響個人的塑膠顆粒暴露的情況。
邱惠雯提醒,雖然人類大腦中可能存在塑膠顆粒,但目前還沒有任何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塑膠顆粒對健康有任何影響。
邱惠雯提到,塑膠污染幾乎無所不在,作者如何確信所發現的任何塑膠顆粒都是塑膠進入人體的證據,或者它只是衣服或實驗室設備中的塑膠污染或空氣中的背景污染等,這些問題也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邱惠雯提醒,雖然人類大腦中可能存在塑膠顆粒,但目前還沒有任何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塑膠顆粒對健康有任何影響。未來還是需要改進分析技術、更複雜的研究設計和更大規模的研究群體進行相關研究,現階段還無法推論腦內塑膠顆粒和疾病的因果關係。
【延伸閱讀】
年後體重狂飆!如何避免溜溜球效應?簡鈺樺營養師:負能量平衡輕鬆享瘦,小心4大地雷
大S流感併發肺炎逝,慢性病史陷風險!吳文誠中醫師:3類人早打疫苗,喝茶飲調養
你是壓力型肥胖嗎?揪出肥胖9大因子!劉伯恩醫師:健康減肥4大關鍵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58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