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監控,低血糖害手抖!連續血糖監測揪出元凶,掌握血糖對症治療
糖尿病患者如果無法控制血糖,一旦出現低血糖不適,就可能需要緊急就醫治療。1名從事轎車買賣業務的28歲方先生,在國二時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因鮮少且不願意量測指尖血,很多時候胰島素注射劑量只能概略估算,3年來糖化血色素落在9%-13%(標準值4%-5.6%),且近幾個月因血糖波動過於劇烈,常有手抖和飢餓感的低血糖不適症狀,故前往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陳維佑醫師門診求診。
圖僅為示意(圖片提供/大里仁愛醫院)
由於方先生十多年來不清楚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陳維佑醫師建議接受連續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監測,7天後透過動態血糖監測檔案(ambulatory glucose profile, AGP)評估出血糖不良可能的因素原來是不規律的胰島素使用、三餐不定時、餐食澱粉含量過多及含糖手搖飲的飲用等。經對症下藥,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訂出更適合的治療劑型組合、劑量設定及用藥頻率,並調整飲食習慣,讓方先生控制血糖改善,提升健康和生活品質。
陳維佑醫師說,糖尿病治療計量的設定,需仰賴量測血糖數值做為參考,搭配進食的種類及分量計算,才能有效率的管理血糖。連續血糖監測儀透過科技力量替代每日可能多達4-8次不適的傳統指尖血量測,於7天時間中每隔5分鐘自動量測血糖數值,且伴有低血糖預警提示,能讓控糖更有力、更安全。
陳維佑醫師表示,連續血糖監測儀從2000年開始在歐美推行,相較於單點式傳統指尖血量測,能更全面看出血糖的動態趨勢、穩定度和高低血糖發生的時間點,醫師和病人得以一起探究並了解造成血糖不良反應的原因,調整飲食方式和份量,醫師更能掌握處方的調整走向,營養師和衛教師得知給予病人飲食指導及衛教的重點。
陳維佑醫師指出,連續血糖監測儀分為專業型(professional)與個人型(personal),個人型再分為即時型和間歇掃描型。依據最新健保關於連續血糖監測儀的給付條件如下,可於一年至多執行兩次,且間隔一個月以上:
陳維佑醫師表示,連續血糖監測儀從2000年開始在歐美推行,相較於單點式傳統指尖血量測,能更全面看出血糖的動態趨勢、穩定度和高低血糖發生的時間點。(圖片提供/大里仁愛醫院)
一、第一型糖尿病(領有重大傷病證明)、新生兒糖尿病,或因Near-total pancreatectomy所致糖尿病等個案,符合下列任一條件:
1.血糖過度起伏且最近六個月兩次糖化血色數(HbA1c)值都大於(含)8%。
2.低血糖無感症。
3.常有嚴重低血糖,須他人協助治療,最近三個月有因低血糖曾至急診診治或住院。
4.懷孕。
二、懷孕之第二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且接受胰島素注射者。
陳維佑醫師強調,「因為看見,所以相信」,連續血糖監測儀透過科技演繹具象化呈現,許多病人在使用後才第一次目睹自身的血糖變化,也能讓病人在使用時共同盡心參與治療。認識連續血糖監測儀帶來的優點後,更能全方位掌握血糖走向,讓血糖達到標準值,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腸胃不好、高血糖的人吃對水果嗎?高敏敏營養師:6大族群聰明吃對水果
每次經痛都好痛?月經永遠都不準時來?張瑜芹醫師:持續經痛隱藏的6大元凶
糖尿病併發症多,日常飲食作息6要訣!中醫師推薦喝「這湯」降血糖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61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