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吃手咬指甲」怎麼戒?爸媽先搞懂「隱藏心理需求」這樣改善

1歲以下的寶寶正處於「口欲期」,對吸吮有強烈需求。當寶寶有吸吮需求時,建議優先哺餵母奶來滿足。如果寶寶仍然哭鬧或不安,可以提供安撫奶嘴來輔助。吸吮是與生俱來的反射行為,尤其在2~4個月時最為明顯。《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指出,寶寶愛吃手與咬指甲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幫助戒掉習慣的改善方法。

如果沒有奶嘴,寶寶可能會吸吮手指來滿足口欲。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在4歲前不需過度擔心這些習慣,除非影響健康或生活,才需介入調整。

隨著年齡增長,寶寶的口欲需求會逐漸減少,1歲後可以開始減少對奶嘴的依賴,並在2歲前戒除,以避免影響牙齒咬合發展。



寶寶愛吃手與咬指甲的成因

孩童吸吮手指或咬指甲,往往是為了舒緩緊張與焦慮,具有自我安撫的效果。研究顯示,吸吮手指的行為可能早在胎兒約29週時就開始發展,並在出生後更加明顯,最頻繁的時期大約在18個月~2歲之間,通常到4歲後會逐漸減少。而咬指甲的習慣則較常見於3~6歲兒童,在青春期達到高峰,之後逐漸減少。

過去認為咬指甲是因為焦慮,但最新研究指出,這種行為也可能與無聊或正在應對困難有關。例如,當孩子無聊時選擇咬指甲,可能與活動量不足或感覺統合異常有關;而在處理困難問題時咬指甲,則可能與提升專注力有關。此外,遺傳、觀察模仿家人等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孩子發展這些習慣。



寶寶愛吃手與咬指甲的影響

雖然部分研究顯示,吃手或咬指甲與心理焦慮未必有直接關聯,但過度吸吮或咬指甲仍可能帶來健康問題,例如:

  • 影響牙齒發育與排列,進而影響發音與咀嚼功能。
  • 影響指甲生長,甚至導致指頭變形。
  • 可能與成人後的吸菸或咀嚼口香糖習慣有關。

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在4歲前不需過度擔心這些習慣,除非影響健康或生活,才需介入調整。



幫助孩子改善吃手與咬指甲的策略

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可採取適當策略來引導:

2歲以下的孩子
由於仍處於口腔期,可提供適當的小點心或咀嚼物來滿足口腔需求。

2歲以上的孩子

  • 滿足感官刺激需求:有些孩子因觸覺或本體覺刺激不足,而透過吸吮或咬指甲來獲得感覺刺激。可讓孩子接觸不同質感的物品,例如玩黏土、積木,或進行精細操作遊戲,如撕貼畫、貼圓點貼紙。若孩子因無聊或發呆而咬指甲,家長可溫柔提醒,避免強烈禁止或責罵,以免造成壓力,反而加深行為。
  • 忽略或轉移注意力:鼓勵孩子參與需要雙手操作的遊戲,例如揉紙球、玩沙、攀爬活動,來轉移咬指甲的行為。
  • 增加活動量:6歲以下的兒童每天應有至少30分鐘的大肌肉運動,可加入與衝動控制相關的遊戲,如:「心臟病」撲克牌遊戲、一二三木頭人、老鷹抓小雞、紅綠燈等。
  • 親子共讀與討論:每日安排親子時間,討論孩子覺得困難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法,而非直接給予答案,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 衛生教育:告知孩子吸手指與咬指甲可能帶來的健康問題,可透過圖片輔助解釋。定期修剪與清潔指甲,並養成正確洗手習慣。
  • 提供替代方案:在看電視或乘車時,可給孩子操作小物,如捏黏土、玩小球,避免因無聊而吸吮手指或咬指甲。

透過適當的引導與陪伴,孩子能夠逐漸減少吃手或咬指甲的習慣,並發展更健康的應對方式。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