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原廠藥迷思 牙科將試辦新處方箋
缺藥浪潮不斷,衛福部盼從改處方箋下手!健保署規畫10月起自牙醫診所開始,第一階段針藥品處方箋開立時,醫師若於藥品後方註明不可替代字樣,必須說明原因,方便社區藥師調劑。預計半年後,第二階段須將藥品處方箋改為成分名,以利打破原廠藥迷思。
處方箋改為成分名
第1階段將從基層牙科診所上路,預估全台約有6900多家診所配合辦理。健保署強調,牙科診所就醫患者病情相對單純且用藥簡單,大多以消炎止痛藥為主。至於下一階段醫院及西醫診所何時比照辦理?目前還沒有時間表。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曾指出,多數國家醫療單位開立處方箋上不會寫出商品名,「學名藥寫成分就好」,但台灣卻採取處方箋皆以商品名為主,只要單一產品缺貨,就容易出現明明有同成分、同劑量的替代藥,但民眾卻不願意使用的困境。
同成分同樣有效
他也以「普拿疼」為例表示,普拿疼是鎮痛、解熱劑,成分是乙醯氨酚,多達10多種可替代品項,一旦普拿疼缺貨,藥師就難以調劑。未來盼推動腳步加快,積極改革,讓健保永續經營。
基層藥師協會發起人沈采穎受訪時也曾表示,民眾面對缺藥的狀況其實能做的事情很少,但希望民眾接受「三同」(同成分、同品質、同價格)藥物,如國外研究就指出,民眾每用1美元在指示用藥,就能省6、7美元的保險費用,盼民眾能相信藥師專業,才能儘可能緩解缺藥的衝擊。
- 記者:台灣醒報簡嘉佑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