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國際公衛人才培育環境 成大創先開設全英語授課之公共衛生學系盛大揭牌

公共衛生對促進社會群體健康扮演至關重要角色,國立成功大學 113 年創全國之先,於醫學院開設全英語授課之公共衛生學系並於今(113)年招生,第一屆學生鎖定境外學生。9 月 14 日上午舉行揭牌典禮並歡迎新生,賴清德總統特地稍來賀電,重量級公衛學者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也出席致賀,顯示對成大新設公衛系的重視,也標誌著南臺灣公衛教育與研究之重要里程碑。

成大 1983 年創設醫學院同時設立公共衛生學科,2000 年成立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班、之後陸續設博士班、碩士在職專班。現新增公衛系,將有完整學制連貫培育國內外各層級公共衛生人才。歷年來,公衛所已培育許多來自東北亞、東南亞、南亞、非洲、歐洲等國之碩博士班學生和研究人才,也傳遞出臺灣寶貴的公衛推動經驗。

113 年首屆公衛系招生 9 名,來自越南、日本、蒙古、貝里斯、聖露西亞、馬紹爾群島、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及地區。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成大副校長莊偉哲、成大醫學院沈延盛院長、公衛系李佩珍主任、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楊俊毓理事長等都出席典禮祝賀。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公衛界傑出學者王榮德教授也受邀在揭牌典禮上以英文專題演講。

賴清德總統賀電「欣悉訂於本(113 )年 9 月 14 日舉行公共衛生學系揭牌典禮,特電致賀。至盼賡續持秉與時俱進宏旨,悉心適性課程規劃,培植優秀卓越人才,蓄積國際接軌能量,攜手為臺灣高等教育蓬勃發展貢獻心力」

莊偉哲副校長致詞表示,公衛系成立,標誌著成大醫學院教育的完整,全英文授課也代表著全球化。臺灣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努力與付出獲得國際許多肯定,早期的烏腳病防治成績世界知名。成大是綜合性大學,有許多跨領域學習的機會,期待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帶到世界,將成大醫學院、成大公衛系,甚至全球公衛帶到另一個新領域。

醫學院沈延盛院長指出,公衛系在賴清德總統、前副總統陳健仁院士支持下,終於完成了醫學院最後一塊拼圖。公衛系招生鎖定境外生的考量之一是配合南向政策,臺灣對公衛的投入與經驗及成績,有許多是東南亞國家需要的。公衛發展良好會對國家產生重要影響,期許成大公衛系成長、茁壯,為國家公衛發展盡心力。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楊俊毓理事長說,成大公衛系成立,是臺灣公共衛生教育在南臺灣非常重要的一塊拼圖。成大公衛系招收境外生為主,不僅能培育國際公衛專業人才,也能接軌國際,進而提升臺灣公衛在國際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隨後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以「Public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making: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Taiwan」為講題。說明臺灣的公共衛生學系在教學研究和公共服務上的卓越貢獻,透過學術研究導引衛生政策,不僅增進國人健康福祉,更是嘉惠全球衛生發展。

他列舉多項實例,說明在不同的年代,臺灣的公衛學系透過教學與研究,推動許多成功的公共衛生計畫,包括以食鹽加碘來降低甲狀腺腫大盛行率,以抗生素藥膏治療砂眼來降低失明盛行率,以 DDT 撲滅瘧蚊和病人篩檢治療來根除瘧疾,以疫苗接種來撲滅小兒麻痺,以病因探索和飲水改善來防制烏腳病並且確定全球飲水含砷量標準,以肝癌成因探索、B 肝預防接種及抗病毒藥物治療慢性 B 型和 C 型肝炎來降低肝癌死亡率,以子宮頸抹片來降低子宮頸癌死亡率,以抗生素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來降低胃癌死亡率,以高風險群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來降低肺癌死亡率等。另外,公衛學界更透過教學與研究,協助政府成功防制 SARS 和 COVID-19 的大流行。陳院士期許成大公衛系在人才培育、學術研究和公共服務都有傑出表現,為臺灣和世界的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做出優異貢獻。

王榮德教授以「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to integrate prevention with diagnosis & treatment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of Taiwan」為題演講,他認為光是論人計酬的制度或是合併進行新藥的成本效果評估,不一定能使健保永續;應整合流行病學與療效研究之科技,善用健保資料與真實世界數據進行健康科技評估,以證據增進健保的效率、公平與永續性。找出最符合成本效果之預防、診療與照顧路徑,促進全民健康與福祉。

揭牌典禮當天也在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提供展品等協助下,同步舉辦烏腳病展覽。烏腳病為臺灣重要的公共衛生事件,主要發生在臺南。展覽除說明公衛在該事件扮演的重要角色外,也將杜絕烏腳病事件之成果介紹給境外生,並展現成大對公衛教育的使命。臺灣雖非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衛生大會成員,但一直以醫衛專業對全球衛生做出實質貢獻。新冠肺炎的防疫過程,更讓世界看到臺灣公共衛生深厚的基礎與實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