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科學計算、微分方程與應用研討會 於文藻跨域登場
強調跨領域教學的文藻外語大學,於本(2)月14日首度與國家理論中心合作,共同舉辦「2025 NCTS 南區科學計算、微分方程與應用研討會」,提供學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與應用。文藻外大校長莊慧玲在開幕式上致詞表示,該研討會不僅能夠促進學術交流,更能激發跨領域的合作與創新。她並提及自己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曾修讀微分方程,因此對於這場研討會倍感親切,希望與會學者能夠感受文藻獨特的人文氣息。
此次會議吸引來自全國27所學術與研究機構,共87位專家學者參加,包括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政治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等知名學府及昊青公司、台灣積體電路等業界單位,攜手探討數學、科學計算、地震學等領域前沿的科學問題與應用技術。
本研討會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國家講座教授馬國鳳及國立臺灣大學王振男教授擔任主講人。馬國鳳教授以《How to Better Measure Seismic Hazard: Insights from Earthquake Kinematics and Dynamics》為題,介紹如何利用地震運動學及動力學提升地震災害風險的測量精度,對防災研究具有深遠影響。王振男教授則在《Characterization of non-radiating sources and statistical aspect of identifying radiating sources》演講中,探討偏微分方程在識別輻射源方面的應用,並與在場學者進行深入交流。
此外,研討會安排多場專題演講,內容涵蓋數學建模、數值分析、科學計算、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人工智慧等領域,並設置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與數學)教育論壇,由通識教育中心黃建豪老師主持,邀請多位專家探討STEAM運用到課程的教學創新。其中,文藻外大通識教育中心吳宜真主任以「跨界共鳴:Arts與STEM的交響」為題,分享AI與音樂結合的教學經驗並獲得肯定,展現人文在科學教育的研究價值。除了理論研究的探討,本次議程還注重學術與產業界的聯繫,並獲日月光半導體與昊青公司支持贊助。
本次研討會特別舉辦「女力論壇」,邀請文藻外大陳靜珮主任秘書、中央研究院林玉端博士及數學學會女數學人工作小組組長中原大學高欣欣教授,分享女性學者在科學研究與學術發展中的經驗與挑戰,藉此鼓勵女性學者積極投入科學領域。大會亦特別設有學術致敬專題,向數學研究的前輩學者致意,展現學術傳承的精神。
隨著AI人工智慧與科學計算的快速發展,基礎理論學科的應用日益廣泛,本次研討會讓與會學者得以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並促進跨領域合作,期待未來能持續推動科學與人文的結合,為科技與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可能性。
此次會議吸引來自全國27所學術與研究機構,共87位專家學者參加,包括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政治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等知名學府及昊青公司、台灣積體電路等業界單位,攜手探討數學、科學計算、地震學等領域前沿的科學問題與應用技術。
本研討會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國家講座教授馬國鳳及國立臺灣大學王振男教授擔任主講人。馬國鳳教授以《How to Better Measure Seismic Hazard: Insights from Earthquake Kinematics and Dynamics》為題,介紹如何利用地震運動學及動力學提升地震災害風險的測量精度,對防災研究具有深遠影響。王振男教授則在《Characterization of non-radiating sources and statistical aspect of identifying radiating sources》演講中,探討偏微分方程在識別輻射源方面的應用,並與在場學者進行深入交流。
此外,研討會安排多場專題演講,內容涵蓋數學建模、數值分析、科學計算、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人工智慧等領域,並設置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與數學)教育論壇,由通識教育中心黃建豪老師主持,邀請多位專家探討STEAM運用到課程的教學創新。其中,文藻外大通識教育中心吳宜真主任以「跨界共鳴:Arts與STEM的交響」為題,分享AI與音樂結合的教學經驗並獲得肯定,展現人文在科學教育的研究價值。除了理論研究的探討,本次議程還注重學術與產業界的聯繫,並獲日月光半導體與昊青公司支持贊助。
本次研討會特別舉辦「女力論壇」,邀請文藻外大陳靜珮主任秘書、中央研究院林玉端博士及數學學會女數學人工作小組組長中原大學高欣欣教授,分享女性學者在科學研究與學術發展中的經驗與挑戰,藉此鼓勵女性學者積極投入科學領域。大會亦特別設有學術致敬專題,向數學研究的前輩學者致意,展現學術傳承的精神。
隨著AI人工智慧與科學計算的快速發展,基礎理論學科的應用日益廣泛,本次研討會讓與會學者得以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並促進跨領域合作,期待未來能持續推動科學與人文的結合,為科技與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可能性。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0 16:42:38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