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格影響疫苗接種意願 盡責外向者最主動
陽明交大團隊研究發現,不同性格特質會影響面對疫情時的選擇,有「盡責」或「外向」特質的人最可能主動蒐集防疫資訊,並形成明確的接種意願。
陽明交通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陽明交大傳播研究所教師李秀珠帶領研究團隊利用風險資訊尋求和處理模型,分析1100名台灣民眾在疫情期間的資訊尋求與疫苗接種意願,發現不同人格特質的人,面對公共衛生風險時,反應方式大不同,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
研究團隊以心理學中廣泛使用的「5大性格特質」為基礎,分析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神經質等5種性格,如何影響一個人面對疫情時的思考與選擇。
研究顯示,有「盡責」或「外向」特質的人最可能主動蒐集防疫資訊,並形成明確的接種意願;盡責型的人通常組織力強,對疫苗相關知識會投入心力研究並採取行動,外向的人可能因社交圈影響或擔心家人染疫,積極關注疫情與疫苗資訊。
另外,研究發現,「親和」的人重視與他人的關係,會受親友影響而開始注意疫苗議題;具「神經質」傾向的人則是被焦慮或恐懼驅動尋找資訊,容易受情緒左右,資訊的吸收也較片段。
令人驚訝的是,具「開放性」特質的人雖然較願意接納新知,但幾乎與防疫資訊的接收行為無關,研究團隊推測可能因疫情期間的社交封鎖,限制互動的管道,使得其動機受到抑制。
研究團隊表示,覺得疫情嚴重的風險認知,或是感到害怕的情緒反應,都不足以驅動人們尋求資訊或接種疫苗,真正的轉折點往往是來自周圍人的影響,例如發現身邊的人都很重視這件事、甚至對自己有所期待時,就可能因此展開行動。
李秀珠認為,這項研究也提醒疫苗宣導不應只用「打」與「不打」的二分法,而是要理解每個人動機不同,未來的健康宣導可針對不同性格的人設計更合適的策略,在資訊爆炸、假消息氾濫的時代,能理解民眾為何選擇相信、行動或觀望,是制定有效政策的第一步。
陽明交通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陽明交大傳播研究所教師李秀珠帶領研究團隊利用風險資訊尋求和處理模型,分析1100名台灣民眾在疫情期間的資訊尋求與疫苗接種意願,發現不同人格特質的人,面對公共衛生風險時,反應方式大不同,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
研究團隊以心理學中廣泛使用的「5大性格特質」為基礎,分析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神經質等5種性格,如何影響一個人面對疫情時的思考與選擇。
研究顯示,有「盡責」或「外向」特質的人最可能主動蒐集防疫資訊,並形成明確的接種意願;盡責型的人通常組織力強,對疫苗相關知識會投入心力研究並採取行動,外向的人可能因社交圈影響或擔心家人染疫,積極關注疫情與疫苗資訊。
另外,研究發現,「親和」的人重視與他人的關係,會受親友影響而開始注意疫苗議題;具「神經質」傾向的人則是被焦慮或恐懼驅動尋找資訊,容易受情緒左右,資訊的吸收也較片段。
令人驚訝的是,具「開放性」特質的人雖然較願意接納新知,但幾乎與防疫資訊的接收行為無關,研究團隊推測可能因疫情期間的社交封鎖,限制互動的管道,使得其動機受到抑制。
研究團隊表示,覺得疫情嚴重的風險認知,或是感到害怕的情緒反應,都不足以驅動人們尋求資訊或接種疫苗,真正的轉折點往往是來自周圍人的影響,例如發現身邊的人都很重視這件事、甚至對自己有所期待時,就可能因此展開行動。
李秀珠認為,這項研究也提醒疫苗宣導不應只用「打」與「不打」的二分法,而是要理解每個人動機不同,未來的健康宣導可針對不同性格的人設計更合適的策略,在資訊爆炸、假消息氾濫的時代,能理解民眾為何選擇相信、行動或觀望,是制定有效政策的第一步。
- 記者: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7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